3


士皆對包括部份水生植物在內的維管束植物分類與資源調查貢獻卓著。此外,專長蕨類之美籍教授棣慕華(C. E. DeVol)於1959年主持台大植物系標本館,大力推展植物調查工作,並於期間發表了著名的臺灣水韭 (Isoetes taiwanensis)。此後,從事研究的中生代植物分類學者如徐國士(蓼科、水韭科、鴨跖草科、稀有植物)、黃生(柳葉菜科)、郭秋成(龍膽科)、楊遠波(單子葉水生植物)、郭長生(莎草科、禾本科)、陳世輝(東部水生植物)、彭鏡毅(柳葉菜科)、劉和義(玄參科)、郭城孟(水生蕨類)、謝長富(爵床科)、趙淑妙(玄參科、茜草科)、郭方端(狸藻科)、歐辰雄及呂福原(千屈菜科)等人,皆在其專長分類領域內增進了臺灣水生植物研究的基礎。此外,原屏東農專的張慶恩教授,專精於恆春半島及蘭嶼之植物分類,並對穀精草科植物分類亦有涉獵。
  自1972年至1979年間,「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6卷的陸續出版,可說是台灣植物分類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至1984年,台灣植物誌第2版策劃委員會成立,至目前為止,臺灣植物誌第2版已出版至近第6冊,由臺灣大學與中山大學所策劃的臺灣植物中文簡誌系列,亦將在英文版出版後隨之完成。然而在與水生植物相關的系統分類方面研究,卻仍有許多難題尚待研究與克服。因此在近年仍有為數可觀的分類修訂論文在臺灣植物誌第2版後發表。
  就學位論文研究來說,與水生植物相關的學位論文自1970年代至今約有30篇(請見參考文獻),在數量上並未有明顯的波動,但在研究領域上已由原來的分類訂正(Taxonomic revision)轉向發育、生態、族群遺傳、環境污染與造園應用等領域。
  有關水生植物的生態學研究,在全球的濕地與環境研究上均佔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在臺灣卻十分稀少,在1980年代前後,多數的未發表研究多半依附於國家公園的委託計畫(如輔仁大學生物系陳擎霞於南仁山保護區所進行的水生植物生態研究),或是零星的地區性調查(如陳擎霞的桃園地區池沼植物調查,以及農委會王守民及中興大學植物系陳明義有關大甲溪河口植物之調查)。近十年來,由於臺灣地區長期生態研究網(LTER)的建立,在鴛鴦湖保護區則有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黃元勳等領導有關水生植物產量、呼吸生理生態及相關的湖沼學研究(Chou et al., 2000;Hwang et al., 1996, 2000;黃元勳,1997)。此外,臺灣大學植物學系黃玲瓏等則在水生植物草酸鈣結晶研究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Huang & Chen, 1999;Huang et al., 1994, 2000;黃玲瓏,1992)。在水生植物的農業與環境科學應用研究上,在近年來亦已從傳統的"以布袋蓮為主軸"轉移至其它植物的應用(見參考文獻)。承上所述,臺灣水生植物的相關研究仍然是側重於分類學,生態學方面的研究。至於其他方面,則可能由於缺乏研究人力與可進行研究的穩定水域樣區,加以受限於臺灣的天然地形因素,尚無法如國外相關研究般,佔有重要的地位,進而廣泛而實際地應用於漁業或水汙染環境指標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水生植物知識被科普創作引介自大眾刊物始於1986年左右,而後在顏聖紘(1990-1994、1997)、賴俊豪(1996)、許再文(1997)、李松柏(1998-2000),及其於塔山植物研究室網頁所發表之論述)、黃朝慶(1997-1999)以及林春吉(1997-2000)等的貢獻下將民間與教育單位對水生植物的認識帶領至另一個階段。臺灣水生植物圖鑑式的出版品首先由陳世輝(1990、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