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藻及聚藻。另外,中部某些情況尚可的小溪流中,可見的有長柄石龍尾、盤腺蓼、眼子菜及龍鬚草這些不尋常的水生植物。至於中海拔的溪流中,可常見到引進歸化的豆瓣菜蔓延水面。此外,有些經常生長於河床上的植物,在豐水期間亦能發育出沉水葉片以適應環境的改變,例如菊科的帚馬蘭。此外,臺灣東部的溪流中上游(照26),或許存在著極為特殊的川蔓藻科植物(Podostemaceae)。這是一群形似地衣或苔蘚的雙子葉沉水性岩生植物,在整個東亞島弧皆有分布,唯獨在臺灣尚未發現。
7.
灌溉溝渠: 經常伴隨於稻田或農業地帶的灌溉溝渠提供了溪流性生物另一種棲所。但是目前長在灌溉溝渠中的生物面臨了溝渠加蓋、農藥污染與水泥化的危機,對原本在溪流中已生存不易的淡水生物不啻是雪上加霜。目前僅有宜蘭縣與桃園縣境內的灌溉溝渠仍有為數不少的水生植物,種類則以眼子菜科、小二仙草科與爵床科植物為主。此外,在屏東縣境內的椰子園(照27)有少數的小灌溉渠中仍有少量的品萍(Lemna trisulca),這是一種在整個東亞地區已呈瀕危狀態的沉水性浮萍科植物。
8.
河口: 河口環境的鹽度與水位變化較大,因而在此生長的水生植物多半以挺水性的莎草科與禾本科植物為主(照2829),例如分布於西部河口地區的雲林莞草以及香蒲科植物。至於沉水植物方面,則有馬藻、角果藻與流蘇菜三種植物分布於臺灣東南部的港口溪溪口。
9.
鹽田與鹹水魚塭: 這是一類較不受注意的水生植物生育地,通常分布於西南沿海,尤以嘉義與台南縣沿海最為普遍。鹽田的鹽度通常遠高於海水,不過在臺灣的鹽田或其堤岸經常可見到的海馬齒(照30)與鹹蓬在海水或鹽鹵水的浸泡下仍然能夠生長良好。在有些廢棄的鹽田上,海馬齒與鹹蓬生長繁茂宛如溫帶地區的鹽沼(Salt marsh)。流蘇菜(Ruppia maritima)(照31)則為這個地區少數之一的沉水植物,其對鹽鹵水的耐受程度較海馬齒更高,事實上這種植物的產量頗豐。但在大多數有關西南海岸的溼地生態或植被調查報告中通常忽略了水生植被的存在。
10.
海域: 海生的維管束植物俗稱海草(Sea grasses or marine grasses) ,會開花結果,截然不同於藻類(Algae)。由於多年前海岸地區的管制及採集上的困難,臺灣的海草相與分布一直到近年才有比較清楚的輪廓。一般來說,海草的生長海域可由河口延伸至六至二十公尺的淺海中,底床由泥質淺灘到珊瑚礁底床都有。在臺灣含離島地區已確認記錄的海生植物約有8-10種。在中部及西南部的泥質海床可發現少量的甘藻(Zostera japonica)以及未來可能被發現的海蒲蕎屬(Enhanus)的植物;南部與東南部的珊瑚礁海域(照323334353637)則有為數不少的泰來藻屬(Thalassia)、二藥藻屬(Halodule)、鹽藻屬(Halophila)的植物以及曾被發現的絲葛藻科(Cymodoceaceae)與極可能分布於臺灣的波西冬草科(Posidoniaceae)。

  除了以上的水域環境以外,臺灣許多山區的林道積水處與山溝常有許多水龍骨科、木賊科、燈心草科、毛茛科、繖形科與桔梗科植物,於雨季或幼苗時期有些能夠在水中生長良好甚至發育出沉水葉片,在一般水生植物的論述中鮮少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