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四、臺灣水生植物的多樣性

  截至目前為止,臺灣可稱之為水生維管束植物的種類分屬於65科132屬約296個分類群,其中單子葉部份以莎草科及禾本科為主;雙子葉部份則以玄參科與千屈菜科的種類最為豐富。有許多的水生雙子葉植物在文獻中很少提及它們的水生特性或對淹水的適應力,因此在印象中,水生的種數似乎是寥寥無幾。
  臺灣產水生植物的特有率並不高,這是一個相當合理的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1)臺灣的特有或孑遺分布型物種多分布於中高海拔,而臺灣的水生植物多分布於平原與低海拔地區;(2) 中海拔湖沼內所產的水生植物幾乎皆為東亞廣布種;(3)臺灣雖為海島,但屬於大陸島(Continental island)且非單一或獨立隔離的生物地理區,並位於亞洲東部候鳥的遷移中繼站,因此在基因交流潛在性高和封閉性低的情況下,形成特有種的機率並不高。
  目前所知臺灣的特有水生植物分類群僅有臺灣萍蓬草(照38)、臺灣水韭(照3940)、臺灣菱與數種穀精草科(Eriocaulaceae)植物,其中萍蓬草屬可能因種子不利於藉由鳥類傳播。就整個亞洲來說,地區性的特有率極高,因此其分布型屬於隨著地質上的更迭而緩慢散布,而非二次地由候鳥廣泛傳播。不過候鳥傳播與臺灣南北明顯的氣候差異卻是形成臺灣水生植物相當豐富的原因之一。

五、水生植物所面臨的危機與保育

  臺灣水生植物相關的保育論述起源自柳榗與徐國士(1971)對於臺灣稀有植物名錄的評估,其後經徐國士等(1980-85)、賴明洲(1991)、呂勝由與鄭育斌(2000)、黃朝慶(2001)的整理,以及林春吉、李松柏等人的呼籲,臺灣的稀有水生植物種類與所受威脅來源已漸明朗,有關水生植物的保育事件亦漸受到媒體的重視以及大眾的注意。至目前為止,約有100種以上的臺灣產水生植物面臨絕滅的危機。部份中大型種類可能早在1950年代前即告消失或絕種,例如水鱉、日月潭的鬼菱與原生的睡蓮。近年來,因生育地的一夕消失(照41424344454647),而於野外近乎滅絕的水生植物種類至少有桃園石龍尾、異葉石龍尾、彎果茨藻以及澤蕃椒。如果目前的情況繼續進行,未來五年內將於臺灣地區消失的水生植物恐怕將有數十種之多(包括田蔥、長葉茅膏菜、絲葉石龍尾、許多小型的莎草科、燈心草科及狸藻科植物)。由於平地淡水環境多半位於人類聚落或寸土寸金的都市周遭,在現實上很難如保護區或國家公園一般可採取保護措施。很不幸的是,絕大部份的水生植物生育地並不在這些區域內,因此似乎僅能在預期絕滅的心態下看待這些植物的生存。事實上,甚至是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生育地,在過去十年間,除了某些著名地區曾受到研究人員與計畫經費的投注以外,其它的水域則在觀光化的經營方式下遭到嚴重的破壞。除了上述的環境壓力,臺灣的水稻轉作與廢耕面積逐漸擴大,亦是所有臺灣淡水生物所正面對的嚴重生存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