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另一項值得憂慮的問題是外來水生植物的引入與歸化問題,布袋蓮在臺灣所造成的生態為害情況即是一例。另外,原產南美的人厭槐葉蘋的歸化及危害潛力也開始受到注意。事實上,在臺灣曾進口過的約二百種水生觀賞植物(不含觀花性睡蓮科植物)中,已逸出野外成歸化狀態的約有三十五種之多,例如原產泰國,自歐洲引進的的繖花水蓑衣(Hygrophila
corymbosa)、水蘊草(Egeria densa)、來源不明的大苦草(Vallisneria
gigantea)、原產南美的多種齒果澤瀉(Echinodorus)、原產墨西哥後引自歐洲的光冠水菊(Gymnocoronis
spilanthoides)、引自丹麥的水禾(Hygroryza aristata),以及已相當泛濫的穗蓴(Cabomba)(照48)與粉綠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在臺灣某些地區皆已相當棘手且改變水域的植群結構與食物鏈組成。外來水生植物遠較外來陸生植物更難以對付的原因在於:(1)
水生植物多可行無性繁殖,只要有合適的環境與植物片段就可生長成群;(2) 水生植物在水域中的區塊消長波動極大,再加上某些植物化學競生作用,外來種可輕易在本土植物休眠或被清除的空窗期侵入本土水生植物原所佔有的生態棲位(niche);(3)
水生植物的天敵極少,尤其是植食性昆蟲。部份挺水植物雖有昆蟲啃食,但對其族群的影響極為有限。沉水植物僅有非常少的植食性昆蟲取食,如水螟蛾亞科(Nymphulinae)。然而目前為止在臺灣的外來沉水植物上,並未有任何的水螟蛾幼蟲被發現,可見本土生物尚無法運用這些植物成為其食物資源。外來水生植物對本土生態與農業灌溉系統的危害已在世界各地被報導。除了眾所皆知的布袋蓮與人厭槐葉萍以外,美國與澳洲每年花費在外來水生植物控制的經費上已十分可觀,但不論是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似乎仍然無法憾動部份強勢種類在水域中的擴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