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土生物種源庫的保護尤為重要。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間,臺灣已經數種具有高觀賞價值的水生植物,如杉葉節節菜、南仁山的瓦氏節節菜以及俗稱"宮廷草"的圓葉節節菜(沉水葉對生且呈綠白色的族群),由臺灣的水草業者無條件地贈送給歐洲的水草公司。然而這些物種在立刻成為該公司的專賣商品,就商業利益的損失來說不可謂不大,也是臺灣生物資源的損失。究竟瀕危物種是否可以人工商業性繁殖達成保育的目的?一直是具有爭議性的問題。然而在臺灣原產的水生植物中,已有不少的種類因具有觀賞性而在近五年內大量商品化,例如瓦氏節節菜、印度節節菜、杉葉節節菜、日本簀藻、卵葉水丁香、水虎尾、擬紫蘇草及三白草等等。商品化固然可為植物的個體或保存部份基因庫找到出路,但是臺灣整體的水域環境劣化與消失卻不是商品化的植物栽培與增殖能夠替代或復原的。第二,在物種保育的策略上,部份論述似乎認為個體增殖或推廣為園藝性或教學性栽培有助於分散物種絕滅的風險,然而棲地環境的整體保護似乎較個體增殖更為重要。以臺灣萍蓬草來說,在桃園龍潭地區的萍蓬草皆有一種水生的金花蟲(Donacia
sp.)伴生。該種昆蟲之幼蟲利用萍蓬草的根部與葉片,成蟲並為授粉媒,然而這種對萍蓬草非常專一的水生昆蟲在臺灣萍蓬草的其它移植地點並未發現,可見移植單一的物種並無法完全複製消失中的生態體系。棲地保護對水生植物來說似乎比較起其它分布於中高海拔的國家公園與保護區的植物來得困難,原因不外乎土地利用的壓力龐大以及土地所有權多屬私人所有。此外,在農業政策的轉型後,傳統的灌溉用池沼與溝渠也可能隨之為所有人所棄置或變更土地利用,使棲地保護益形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