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體地生,部份種類為水生。根莖直立或匍匐。羽狀複葉或掌狀複葉,游離脈,部份種類具網眼。孢子囊堆全面著生、線形、位於葉緣或於葉緣反捲形成假孢膜。
其中只有鹵蕨(鬯蕨)屬 Acrostichum為水生種類。此屬在其科的歸屬上隨著蕨類高階分類系統的改變,尤其是廣義鳳尾蕨科(或鳳尾蕨目Pteridales)的涵蓋範圍,有著複雜的歷史。在秦仁昌(1940)及中國蕨類誌(Ching
et al., 1990)的系統中,本屬被置於單獨的鹵蕨科(Acrostichaceae)。然在Roux(1993)等研究中,本屬被置於鐵線蕨科(Adiantaceae)。根據目前的文獻搜尋,如Kato
& Kramer(1990)、Windham (1993)、Tryon (1997)、臺灣植物誌第2版,與大多數植物標本館的系統皆將此屬置於廣義的鳳尾蕨科(Pteridaceae)中,或成為其亞科--Acrostichoideae。因此本書暫採此處理,但不討論這些科級歸屬變動的合理性。
1. 鹵蕨(鬯蕨) Acrostichum
aureum L. (照60,61,62)
植株高達2m。根莖叢生,肥厚。1回羽狀複葉,厚革質,網脈,網眼中無游離小脈。孢子囊全面著生。
分佈於海邊的濕地或泥火山地區,僅見於恆春半島的佳洛水和臺東的關山和羅山。這種蕨類在東南亞是紅樹林的主要溼生蕨類,在滿潮時植株的大半經常會浸泡在水中。但在臺灣,鹵蕨並未生長在此種棲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