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1. 大安水蓑衣 (毛萼水蓑衣) Hygrophila pogonocalyx Hayata (照6768)莖的節上密生刺毛。葉披針形至橢圓形,長6-12 cm,寬20-40 mm。花淡紫色,簇生於葉腋。
  大安水蓑衣為島田彌市於1917年在台灣中部調查植物時所發現,後由早田文藏於1920 年所發表的新種。目前在本島僅分布在中部苗栗至台中縣沿海一帶的平地水塘或溝渠中。黃朝慶與文紀鑾(1999)對大安水蓑衣的繁殖提出報告,林春吉(2000)則指出宜蘭可能亦產大安水蓑衣,但王唯匡等(2000)指出宜蘭地區所產水蓑衣可能為另一個種類。
  這種植物和產於印度至中南半島及海南島的粗毛水蓑衣(H. phlomoides Nees)十分相近,並與我們採自越南北部的另一種水蓑衣幾乎無從區別。另日本學者山崎 敬曾根據模式標本檢查,認為大安水蓑衣乃柳葉水蓑衣(H. salicifolia)這個多型種(polymorphic species)之同物異名。雖然Huang et al. (2000)與王等(2000)以特有種的前提探討該種在臺灣的族群遺傳與生物地理問題,但大安水蓑衣是否真為特有的獨立種?其與整個東亞與東南亞的水蓑衣近似種之間的關係為何?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 小獅子草(多子水蓑衣) Hygrophila polysperma T. Anders. (照6970)
  莖高不及30 cm,被毛。葉狹長橢圓形或匙形,先端鈍,基部漸狹,全緣。頂生穗狀花序。花白色,外面被毛。蒴果披針形。(根據臺灣植物誌第2版之描述)。
  根據臺灣植物誌第2版對本種的處理概念,小獅子草零星分布於全島各地的溝渠與濕地中。但就我們對臺灣水蓑衣植物引進歷史的瞭解,所謂「小獅子草」在臺灣的分類歷史可能十分複雜。臺灣植物誌第1版所稱之「小獅子草」學名為Hemiadelphis polysperma Nees。此屬(僅含小獅子草一種)目前已被視為水蓑衣屬的同物異名。由不同作者與不同年代發表的Justicia polysperma Roxb.與Hygrophila polysperma T. Anders.皆在其後成為同物異名,且以Hygrophila polysperma T. Anders.為目前通用的學名組合。但在我們檢查過臺灣植物誌第1版所引用的小獅子草標本後,我們認為臺灣是否有原生的小獅子草仍具若干疑點。真正的小獅子草原產於馬來半島,早在1970年代前,臺灣的水族業者即由東南亞(可能是新加坡)或香港的水族業者引入,並成為相當受歡迎的廉價水草。其中的一個園藝變種--H. polysperma f. "red-nerve"(俗稱紅絲青葉),並因人為流放在宜蘭縣的員山、冬山與三星地區而快速歸化。但經比較馬來西亞與印尼所產小獅子草後,我們認為臺灣植物誌中對「小獅子草」的描述,可能混雜了兩種植物的特徵。也就是說,臺灣目前同時存在著歸化的小獅子草與其園藝變種,以及另一種在臺灣植物誌中可能被鑑定成小獅子草的水蓑衣屬植物。這群植物間的關係,有待未來進一步的探討。另外,小獅子草已在全球部份地區造成外來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