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藻科 CERATOPHYLLACEAE
41


  雌雄同株,生於水中無根的草本,浮於水面或以地下莖分枝固定於水底泥土中;莖細長。葉輪生,2-4回叉狀分枝,各段絲狀且細鋸齒緣。花單生,腋生,輻射對稱;花被膜質,裂片多,基部癒合,裂片頂端常齒緣或撕裂狀;雄花近無柄,雄蕊多枚,螺旋排列;雌花近無柄。瘦果卵狀或橢圓體,光滑或具疣,頂端具刺;種子1。
  本科植物體無根,是一重要特徵,在臺灣有1屬,為金魚藻屬。該屬植物有輪生的葉,且葉呈叉狀分枝;這兩特徵很容易與其他水生植物區別。外形和這屬相似的植物勉強可說是輪藻(屬於綠藻門或輪藻門的非種子植物),但輪藻的葉狀側枝是不分叉的。此外,「金魚藻」或「金魚草」一詞常用以泛稱具有輪生葉的沉水性植物,如水蘊草屬Egeria、聚藻(狐尾藻)屬Myriophyllum、石龍尾屬Limnophila、穗蓴屬Cabomba甚至大型的狸藻屬Utricularia。金魚草一詞亦用在玄參科的觀賞植物Antirrhinum majus L.上。為避免產生混淆,特別在此釐清。


            屬與種檢索表
1. 葉1-2回分叉;果實具3或5刺。
 2. 果實具1頂刺及2基生刺…………………………………………1. C. demersum
 2. 果實具1頂刺,2面刺及2基生刺………………………………3. C. oryzetorum
1. 葉3-4回分叉;果實具1刺…………………………………………2. C. kossinsky

1. 金魚藻(松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照90)
  生於淡水的草本;莖細長,具分枝。葉暗綠色,輪生,1-2回分叉,每段絲狀,最下方兩叉段邊緣細鋸齒狀。果實狹卵狀,具1頂刺及2基刺。
  原廣布於全島池塘,溝渠及湖泊,但近年來野生族群已十分稀少。

2細金魚藻(貧角金魚藻) Ceratophyllum kossinskyi Kusen.-Proch.
  Ceratophyllum submersum auct. non. L.
  生於水中之多年生草本;莖細長,具分枝。葉綠色,輪生,3-4回分叉,每段絲狀,沿邊緣細鋸齒狀。果實橢圓形,具1頂刺,近無柄。
  已知記錄採自臺南麻豆地區,但並無近年之採集記錄。
  在臺灣植物誌第1版中所提及之貧角金魚藻使用C. submersum L.這個學名,但經學者研究,真正的C. submersum僅分布於歐洲,不分布於東亞。臺灣麻豆所產的金魚藻是否與原產於蘇俄遠東地區的C. kossinskyi同屬1種,則尚待確認。

3. 五角金魚藻Ceratophyllum oryzetorum V. L. Komarov
  與 C. demersum L. 極相似;果實除了1頂刺及2基生刺外,還多了2支面刺。
  目前已知確認的記錄採自高雄。至於臺中地區的記錄則尚待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