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繁縷科 ELATINACEAE
48


  單葉,對生,基部具托葉。花小,兩性,腋生,單或簇生,具小花梗;萼片3-5枚,離生,邊緣重疊或基部癒合;花瓣3-5片,離生,邊緣重疊;雄蕊3-10枚,離生。蒴果。

              屬與種檢索表
1. 葉細鋸齒緣,先端銳尖;莖帶紅色……………………1. Bergia ammannioides
1. 葉全緣,先端鈍或鈍圓;莖綠色
 2. 花具短梗………………………………………………………2. Elatine ambigua
 2. 花無梗…………………………………………………………3. Elatine triandra

1. 柏格草 Bergia ammannioides Roxb.
  一年生濕生草本,直立或下部平臥。莖被腺毛。葉倒披針狀倒卵形或橢圓形,長0.6-2.5 cm,寬2.5-9 mm,細鋸齒緣,下表面被短毛;托葉2深裂。花甚小,無或近無梗;花萼片5,具中脈;花瓣5片,淡紅色,與萼片等長。果實近球形,瓣裂。
  生於全島低地的濕地中。近年僅有在新竹地區有可靠的採集紀錄。

2. 短柄花溝繁縷 Elatine ambigua Wight
  濕地生草本。葉對生,全緣。花單生,腋生;萼片3,膜質,先端鈍形,基部癒合;花瓣3,膜質,倒卵形,頂端鈍形;雄蕊3。蒴果球形。
  中北部濕地上。
  本種與下一種極相似,差別處是本種的花與果均有梗而後者之花與果無梗,其與三蕊溝繁縷之間的分類與命名問題見下一種的解說。

3. 三蕊溝繁縷 Elatine triandra Schkuhr. (圖7) (照105)
  柔軟之一年生水生草本。葉線形,先端鈍形,基部狹,全緣,長5-7 mm,寬0.2-2.5 mm。小花梗長1 mm;萼片3,狹卵形,先端銳尖;花瓣3,先端鈍形,末端粉紅色;雄蕊3,與萼片對生;心皮3-5。蒴果球形;種子稍彎。
  根據許再文(1997)的考證(採用E. ambigua),溝繁縷於台灣最早之採集紀錄應為1896年日人牧野富太郎於基隆採到之標本,1906年松村及早田於東京帝國大學理科紀要第22卷中提及本種。這種水生植物在過去曾被視為稀有且瀕臨絕種,唯一的產地在「南投日月潭」,此份標本也被臺灣植物誌第1版及第2版所引證(但在第1版之附圖則誤植為千屈菜科的瓦氏節節菜)。在檢查過存於臺灣大學植物系標本館,由Kudo & Sasaki所採集的這份標本後,我們認為此份標本為千屈菜科圓葉節節菜Rotala rotundifolia的誤訂。根據近年的採集紀錄與許(1997)的記述,三蕊溝繁縷廣布於臺灣各地的稻田與淺水溼地中,數量仍算常見。
  臺灣產溝繁縷學名原採用E. triandra,黃增泉(1994)根據C.D.K. Cook之建議,依花梗之有無將臺灣產族群學名訂正為E. ambigua。然而三蕊溝繁縷之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