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peltata (Gmel.) Kuntze) (照153),此外,亞洲地區尚分布數種「黃花的」莕菜,但除原始文獻外,一般植物誌中始終缺乏可靠的引證標本與描述。在臺灣的文獻中,對「黃花」莕菜學名的使用也並不一致。劉棠瑞與郭秋成(1978)於臺灣植物誌第1版中採用N.
aurantiacum這個學名,但研究稀有植物的學者卻又將所謂「已在野外絕滅,開著黃色花朵的莕菜」視為N. peltata。Sivarajan
et al. (1989)、Sivarajan & Joseph (1993)及Ho & Ornduff (1995)皆認為N.
aurantiaca與N. peltata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種類。那麼臺灣是否存在野生的「黃花」莕菜?根據目前我們已知的資訊,自古至今,從未有任何野生的N.
peltata的證據標本被採自臺灣,而長久以來被視為「稀有植物」並種植在各植物園的個體群皆可能於自日據時期即引入臺灣作為觀賞之用。
2. 小莕菜 Nymphoides coreana
(Lev.) Hara (照154,155)
葉少,卵狀心形或圓心形,直徑2-8 cm,全緣;葉柄不等長,長1-10 cm;葉耳基部包莖。花少至多數;花梗長1-3 cm,在莖的節上簇生;花萼裂片闊披針形,長3-4
mm,頂端銳尖;花冠白色,直徑約8 mm,4-5裂,裂片膜質,緣毛緣。蒴果橢圓形,較花萼稍長;種子凸鏡形,直徑約1 mm,具光澤,光滑或細齒突。
本種廣布於全島低海拔池沼及離島蘭嶼之淡水域,葉幅、柱頭、花冠緣毛與種子表皮變異極大,葉片較大者常被誤認為印度莕菜或它種莕菜。林春吉(2000)所謂「龍潭莕菜」即為小莕菜的一型。
蘭嶼產的植物雖然花瓣邊緣的緣毛疏而短,但仍歸屬本種。
3. 捲瓣莕菜 (銀蓮花、龍骨瓣莕菜、水皮蓮) Nymphoides
cristata (Roxb.)
O. Kuntze (照156,157)
葉圓形,直徑長2.4-7.5 cm,基部深心形,棕色,下面帶紅紫色;葉柄長約4.5 cm。花多數,在莖的節上簇生;花梗不等長,多數長4-6
cm;花萼裂片5-6,卵狀披針形,長2.5-6 mm;花冠白色,內側下半部帶黃色,裂片5-6,長7-10 mm,全緣,花冠筒喉部具1圈白毛。蒴果近球形,直徑約6
mm;種子直徑1-2 mm,圓形,凸鏡形,光滑或粗糙。
極稀,過去本種廣泛分布於臺灣北部至南部之平地池沼。目前僅於高雄縣境少數池塘中可見野生或半野生族群。然本種之沉水植株曾自80年代起即以「大香菇」為名出現於水草栽培市場上,在南部客家聚落中以「野蓮」之名為著名的傳統野菜。
本種之學名或圖片常在文獻與坊間水草栽培書籍中與細種莕菜(Nymphoides hydrophylla
(Lour.) Kuntze)或蕉莕菜(N. aquatica (Walter)
Kuntze)混為一談。然根據Ho & Ornduff (1995)之觀點,細種莕菜與小莕菜之形態較為相近,但花冠為鐘形,裂片短於花筒,種子表面具細針狀突起。此外,根據細種莕菜之分布範圍,該種未來亦可能在臺灣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