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7. 擬紫蘇草 Limnophila aromaticoides Yang & Yen (圖 28) (照220)
  莖上半部直立,不或具分枝,光滑至被小腺毛。突出水面葉大多對生,稀3-5輪生,紙質,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頂端銳尖至鈍形,基部漸狹,無柄,偶半抱莖,鈍鋸齒緣;沉水葉 (2)3-8(10) 輪生,膜質,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鋸齒至牙齒緣,無柄,半抱莖,光滑。苞片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小苞片2,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形。蒴果,圓形。

  紫蘇草複合群的分類極為困難與複雜,主要來自於該種群的形態特徵多為連續性變化,即使是花朵或果實構造也容易因生長環境(如光照與水深)有著極大的變異範圍。紫蘇草L. aromatica的模式產地為印尼的Amboina (Ambon)島(位於近新幾內亞西側的西蘭島(Ceram)西南方)。其於1917年被發現命名後,此學名被廣泛使用於整個印度澳太區與東方區所有形態相近的植物上。Philcox(1970)根據大量的標本檢查,將所謂的紫蘇草視為廣義的物種,其分布範圍由小巽它島群、巽它大陸各島、中南半島、華南、臺灣至日本南部。而在日本學者山崎 敬(Takasi Yamazaki)於80年代開始研究中南半島玄參科植物之前,紫蘇草僅有一個近似種--華紫蘇草(L. chinensis (Osbeck) Merr.)。華紫蘇草在形態上與紫蘇草最大

圖 28 擬紫蘇草
的差異在於其植株被有明顯的長腺毛,花冠為白色,染色體數2n=68 (紫蘇草為2n=34),且在分布上與紫蘇草有著某種程度的差異。Yamazaki於1978年發表看法,認為紫蘇草應併入華紫蘇草成為其東南亞的亞種,而華紫蘇草為其分布於東亞的原名亞種,甚至將產於中南半島南端的柬埔寨紫蘇草(L. chevalieri Bonati)視為華紫蘇草的中南半島南部亞種。但此項分類處理並未被中國植物志(英文版)所採用(Hong et al., 1998)。由於華紫蘇草與紫蘇草之分布範圍重疊過大,且與其它相關種之親緣關係不明,我們目前亦不傾向於支持將兩者置於同種下之不同亞種。
  擬紫蘇草L. aromaticoides在臺灣早在日據時代即有不少標本收藏於各標本館中,然而大多數的標本皆被鑑定為紫蘇草。本種在臺灣與紫蘇草具有明顯的地理分布與形態差異,染色體數亦不同(擬紫蘇草為2n=68)。擬紫蘇草廣泛分布於全島的低海拔稻田與濕地,但在數量上以北部與東北部居多。Hong et al. (1998)於中國植物志英文版中認為「擬紫蘇草的形態測量值落於紫蘇草的形態變異範圍內」,故將擬紫蘇草處理為紫蘇草的同物異名。但我們根據以下理由認為擬紫蘇草應是一個有效種:(1) 紫蘇草與擬紫蘇草在臺灣呈共域分布(sympatric distribution),但未發現雜交與中間型個體群,且形態差異明顯;(2) 兩者的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