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Bankinsing)」。此記錄後再由佐佐木舜一於1928年所著「臺灣植物名彙」中所引用,並由李惠林(1978)於臺灣植物誌第2版中視為絲葉石龍尾(L. trichophylla (Komarov) Komarov)的異名。然而根據我們的考證,日據時代所記載的無柄花石龍尾多半為長柄石龍尾(L. stipitataa Hayata)或絲葉石龍尾的誤訂。直至1980年代,在林業試驗所與臺大植物系標本館內,才被檢查出兩份分別由楊遠波與細川隆英採自蘇澳的標本,證實臺灣確有無柄花石龍尾的分布。
  輔仁大學陳擎霞教授於1987年所發表之「桃園地區池沼植物調查」報告中以新記錄種記載「無柄花石龍尾」,該記錄並由Yang (1987)所採用,但根據其報告上之照片與描述,以及實地採集結果,我們認為該植物應屬「絲葉石龍尾」。另外黃朝慶與林春吉(1999)所指稱之無柄花石龍尾亦應為「絲葉石龍尾」。
  在水草市場上,無柄花石龍尾早在60年代末期就被引入臺灣,但進口品系之來源不詳。該品系並不結果,花較臺灣原產者略大,腺毛較為發達。並已在中部部份地區的溝渠中有小面積的歸化現象(Yang & Yen, 1997)。林(2000)亦提及進口無柄花石龍尾的歸化問題,但將歸化的個體群誤認為桃園石龍尾(L. taoyuanensis Yang & Yen)。這種不結果的栽培品系可能引自於原產斯里蘭卡但馴化於丹麥的水草栽培場,但因為全球水草市場的流通,這種不稔性的無柄花石龍尾已廣泛歸化於東南亞、美國南部與歐洲部份地區,並被視為潛在的水生害草(Bowes, 1982; Cobb & Haller, 1981; Haynes, 1985; Piccoli, 1974)。

11. 桃園石龍尾 Limnophila taoyuanensis Yang & Yen (圖31,32) (照227)
  挺水莖直立,具分枝,稍具直柔毛至光滑,紫色;生於水中莖具分枝,綠色。挺水葉5-6片輪生,深裂,裂片頂端鈍形至圓形,開花時葉片全緣,橢圓形至披針形;沉水葉大多6-8輪生,細裂,裂片對生,線狀至絲狀,先端鈍形至圓形。小苞片常缺。挺水花單生,腋生,無柄或近無柄,白色且基部黃色,外面光滑,內面兩側具絨毛,上唇白色或淡粉紅色具2粉紅斑,圓形,頂端凹缺,下唇白色,3裂;沉水花無。目前尚未見到果實。
  本種曾分布於桃園龍潭地區與嘉義,但目前已知產地均已因破壞而消失。目前僅有宜蘭福山植物園仍保留由林業試驗所苗圃移植之少數個體。
  桃園石龍尾在中國植物志(Hong et al., 1998)中被處理為無柄花石龍尾的同物異名。然而我們根據以下理由認為桃園石龍尾為獨立物種:(1) 臺灣產有

圖 31 桃園石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