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正的無柄花石龍尾,其形態與桃園石龍尾相去甚遠;(2) 無柄花石龍尾的形態特徵較近於絲葉石龍尾,但因從未結果(體染色體有不整倍現象),形態特徵與絲葉石龍尾仍有差異,故判斷其可能為絲葉石龍尾與其它石龍尾的天然雜交種,但此臆測仍有待證實;(3)
此外,在水生植物中,天然雜交種被處理為新分類群也已廣泛被植物學界所採認(如眼子菜屬與水丁香屬)。 |
||||
12. 絲葉石龍尾 Limnophila trichophylla (Komarov) Komarov (照228) | ||||
挺水莖直立,具分枝,稍具微腺毛至光滑,綠色或紫色;生於水中莖具分枝,綠色或淺黃。挺水葉5-6片輪生,深裂,裂片頂端鈍形至圓形,開花時葉片深裂;沉水葉大多6-8輪生,細裂,裂片對生,線狀至絲狀,裂片極細。小苞片無。挺水花單生,腋生,挺水開花時無柄或有短柄,沉水閉鎖花之花梗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延長。花冠白色且基部黃色,外面光滑,內面兩側具絨毛,上唇白色或淡粉紅色具2粉紅斑,圓形,頂端凹缺,下唇白色,3裂;具沉水閉鎖花。果實橢圓形,側扁,具有短柄或長柄。 本種目前在臺灣已確認的產地為,宜蘭的雙連埤(但埤中族群已被白花穗蓴取代,僅在週邊地區存有極少量個體)、桃園龍潭(已近絕滅)以及嘉義朴子(已絕滅)。 |
![]() 圖 32 桃園石龍尾 |
|||
絲葉石龍尾屬於印度石龍尾複合群(Limnophila
indica complex)中十分棘手的種類,其對分類歷史的解釋將牽涉到「印度石龍尾的種概念」、「早田文藏所發表之長柄石龍尾L.
stipitata(照229,230,231)認定」、「絲葉石龍尾L.
trichophylla的模式標本判定」以及「臺灣產種類應如何歸屬」等問題。 首先談到印度石龍尾的種概念。該種直至1985年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廣布於非洲、亞洲、澳洲至東北亞的多型種(polymorphic species)。Philcox(1970)認為該種的變異極大,但仍採用「明顯具有一對小苞片」作為其辨視特徵(diagnostic character)。在Philcox過去的概念中,所謂的印度石龍尾包含了「狐尾石龍尾」(L. myriophylloides Roth.)、「杉葉石龍尾」(L. hippuridoides Philcox)、「細梗石龍尾」(L. gratioloides R. Br.)以及以臺灣產標本描述的「長柄石龍尾」(L. stipitata (Hayata))等。而這樣的同物異名處理也在長久以來被沿用已久。至於Komarov(1901)以中國東北吉林一帶產標本發表的絲葉石龍尾(L. trichophylla),在Philcox(1970)的論文中被意外地忽略且未作處理。然而,在Yamazaki(1968)對絲葉石龍尾問題的專文中,則根據東京小石川植物園的模式標本與其它收藏,首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