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產的植物形態,莖細長,每節具線狀掌狀分裂根。葉卵狀菱形,長3-4 cm,寬3-5 cm,頂端銳尖,基部近截形至闊楔形,向頂端不規則齒狀,上面光滑,下面具毛;葉柄長8-14
cm,被毛。花白、蒼白玫瑰色至玫瑰色。果實包含肩角共長3-4 cm,肩角2,直。
本種在文獻中尚有如下俗名: (鬼菱)(伊藤,1926)、 (菱)(Nakano,
1964)、 (膨菱)(Nakano,
1964)及 (紅毛菱)(Nakano,
1964)。
這個分類群有兩個主要的問題需加以探討。首先是(1) 飯沼氏菱
(T. bispinosa
Roxb. var. jinumai Nakano)(註七)與岩崎氏菱(Trapa
bispinosa Roxb. var. iwasakii Nakano)、日本菱(T.
japonica Flerov)及紅菱之間(T. bicornis
Osbeck)的同物異名關係;以及(2) 臺灣產族群是否適用這些學名。
首先,「日本菱」為Flerov於1925年根據俄國遠東地區與日本本州的標本所發表之物種。除原變種外,另有大果日本菱(Trapa
japonica var. macrocarpa)以及長果日本菱(Trapa
japonica var. oblonga)兩變種發表。然Flerov似乎認為日本菱與小果菱最為接近。
「飯沼氏菱」乃是中野治房(Harufusa Nakano)於1913年根據日本及部份臺灣標本發表於二角菱(T.
bispinosa Roxb.)下的新變種(註八)。這個學名在臺灣植物誌(楊等,2000、Raven, 1976;Hsieh,
1997)、Yang (1987)中皆被採用,並稱之為「菱」(註九)。Nakai(1942)則將這個變種視為日本菱的同物異名,雖未說明任何理由,但Nakano本人(1964:
161)亦同意兩者可能為同物異名(註十)。我們在比對Flerov (1926)所附之日本菱果實繪圖後,亦同意將飯沼氏菱與日本菱視為其同物異名,並認為其與紅菱並無關係。
然而,在臺灣,「Trapa bispinosa Roxb. var. jinumai
Nakano」這個學名一直被使用於一種曾分布於北部(臺北、桃園)、東北部(宜蘭)的菱種。這個物種最早由松村任三(Jinzo Matsumura)與早田文藏(Bunzo
Hayata)於1906年以"T. natans"之名報導,標本採自臺北(Taihoku)。其後,伊藤武夫(Uchiyama
Ito)於1926年以"T. natans var. bispinosa"為名記載臺灣產有四「型」菱屬植物,根據所附繪圖,其中被稱為" "(姬菱)的物種與宜蘭雙連埤與桃園龍潭產族群特徵較為一致(即林顯堂(1998:
19)所謂「鬼菱」)。雖然Nakano曾在1913年的描述中指出臺灣亦為"T. bispinosa
var. jinumai"的分布地區之一,但在我們比對過T.
bispinosa var. jinumai與T.
japonica的原始描述其及日本地區的活體標本後發現,長久以來在臺灣被視為T.
bispinosa var. jinumai或T.
japonica 的菱種與它們的特徵並不吻合。但在此仍採用日本菱之學名暫代表目前僅存於雙連埤之族群。
近年有部份單位將雙連埤產菱移植至桃園龍潭進行復育(陳慧屏,2001),但將其誤稱為「四角菱」。
5. 鬼菱(馬氏野菱、四角矮菱、細果野菱) Trapa maximowiczii
Korshinsky
(圖33-5)(照249)
Trapa maximowiczii Korshincky, in
Act. Hort. Petrop. xii., 336-337. 1892.
Trapa natans L. var. quadrispinosa Makino, in Iinuma,
Somoku Dzusetu 1:139 in note of Trapa
natans L. bispinosa Makino. 1907(註四); Raven, Fl.Taiwan
ed.1 vol.3: 898. 1976; Hsieh, F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