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13)或一型(form)(Makino & Nemoto, 1931),獨立種(Nakai, 1942),或是
|
||||
註一: | 三木 茂(Shigeru Miki)曾發表多篇日本自白堊紀(Cretacerous Period)至第三紀(Tertiary Period)以來的菱屬植物果實化石報告(如Miki,1941、1952),除發表大量化石菱種與一化石屬--半菱(HemitrapaMiki,1941),並比對其與現生種的關係,其結果可提供追溯部份菱種與人類聚落的關係與馴化的過程。 | |||
註二: | Osbeck對Trapa bicornis之描述寫於1751年,但該書正式出版於1757年。由於植物命名法規之合法與適用起算年代為1753年,根據該書的出版年代,Osbeck的發表仍屬有效且優先於Linnaeusf.(1781)。 | |||
註三: | Nakai(1942)提供了Gaertner(1791)所著de Fructibus et Seminibus Plantarum Vol. II.第45圖中所謂Trapa bicornis的果實重繪素描,這個圖並為中國植物誌(萬,2000: 25, 圖版8-4)所使用。然而我們認為Gaertner所繪果實來源並不明確,不宜使用作為紅菱之鑑定依據,我們在此書敘述的紅菱果實形態乃基於Osbeck及Linneaus f.發表Trapa bicornis時根據Plumier所繪之素描。 | |||
註四: | 飯沼慾齋所著「新訂草木圖說」(Somoku Dzusetu)完成於江戶時代末期,1865年飯沼逝世後,由「大垣出版」發行於1874年。原書中僅有植物畫作與簡單的描述。其後,牧野富太郎於1907年根據飯沼的原書發表「增訂草木圖說」,由東京成美堂出版。牧野根據飯沼的手繪圖版(或完全不根據圖版),做了許多分類與命名上的新處理,由於牧野並未引證實際的標本,所以我們暫時無法判斷源自這本書上的分類處理是否合理。 | |||
註五: | Verdcourt(1986)指出Vassiljev於1960年在英國皇家植物園(KewGardens)標本館內選定一份採自喀什米爾的標本為選模(lectotype),但尚未正式發表。然經我們檢查該份標本後發現,該植物體之特徵與中國植物誌所謂「四角菱」完全不相符。但因Roxburgh當年之描述過於簡略又缺乏實際引證標本的陳述,因此Trapaquadrispinosa的身份仍有待考證與研究。本書中的描述與檢索暫時依據中國植物誌的處理。 | |||
註六: | Trapa bispinosa Roxb. var. jinumai Nakano與Trapa bispinosa Roxb.var.iwasakii Nakano已在Nakai(1942)中被處理為日本菱的同物異名,但Nakano(1964)並未引用Nakai的觀點,仍將這兩個變種重新組合為紅菱T. bicornis的變種。 | |||
註七: | 在Nakano(1913)的原著中,飯沼氏菱之亞種小名原拼為「jinumai」,但被其後多數作者改拼為「iinumai」(如Raven, 1976;Yang, 1987; Hsieh, 1997)。根據當時日本植物分類學的歷史背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