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在宜蘭雙連埤附近的草埤採了一種不知名的澤瀉科植物。他帶回到台北之後,在沒花沒果的情況下,只好將該種植物束諸高閣。次年,賴明洲先生根據在草埤採集的標本,將本種鑑定為與日本的Caldesia parnassifolia (Bassi ex L.) Parl. 同種。隔年,在採得有花的標本後,遂將本種另定為現今使用的學名。
  這種植物除了臺灣外,尚知分佈於印度、新幾內亞、中南半島和大陸的廣東。因此,其應屬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水生植物。
  闊橢圓形至近圓形的葉,配上從葉的基部生出的平行側脈及其間的許多細緻斜上的橫脈,足以將這屬(或種)和其他的屬(或種)分別開來。但本屬有時與部份小型的齒果澤瀉並不易區分,需根據花部構造鑑定。


圖 37 冠果草

  在野生環境下,這種植物每年都會由葉柄的基部抽出花葶,但是花葶不一定長出花朵。原本應發生花朵的花芽,很可能變成無性芽,而另長成一株植物,這可能與環境變化有關,值得一探究竟。
  除了草埤外,宜蘭一帶的沼澤區不見蹤跡。近年來,草埤的沼澤已因枯枝落葉的堆積,面積愈來愈小了。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因而消滅。生長環境消失了,圓葉澤瀉自然也會隨之消失,這不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是自然環境壓力造成的結果,不知道是否應該以人為的措施加以保護?

3. 冠果草 Sagittaria guayanensis HBK. subsp. lappula (D. Don) Bogin
                       (圖37) (照257258)
  浮水葉基生,葉圓心形,先端鈍形,基部深凹心形,水中葉線形,無柄。花軸具花2-3朵;繖形或聚繖花序。花兩性,具膜狀總苞;萼片3枚,早落,與花瓣殆大;花瓣3片,卵形,長約7 mm,寬5-6 mm;雄蕊9;心皮多枚。瘦果扁平,斜長橢圓形,邊緣不規則深裂。
  本種舊稱臺灣冠果草,因為早田文藏(B. Hayata)把台灣的這種植物認為是臺灣的特有種(
Lophotocarpus formosana Hayata),此學名組合並在第1版的臺灣植物誌中被採用。在1955年,Bogin已經將臺灣的植物處理與廣泛分佈於亞洲和非洲的這種亞種相同,事實上,Bogin的處理早已被多數學者認同,而冠果草理應是這亞種的中名。臺灣南部麻豆、官田、中部雲林、南投和台中,北至桃園的水田中都可見其蹤跡,但其族群數量已大不如前,恐有絕滅之虞。浮在水面的心形葉和只有2、3朵花的花葶足以和其他種類區別的特徵。此外,冠果草屬(Lophotocarpus)雖仍在部份文獻中被採用,但根據形態與分子證據(如Du et al., 1998、Zhong et al., 1992、王等, 1999)顯示,冠果草與其它的慈姑屬植物為單系群,故置於同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