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一生之中可結4、5千粒小瘦果,即可長出4、5千株後代。而且,每株植物又可從泥中部分長出3至4枝走莖,每走莖前端長出球狀芽,以長出另株植物。因此,本種植物繁殖能力很強,難怪被農民視為頭痛雜草。 這種植物廣泛分佈,從阿富汗向東南到印度的北方和東北方,再經中南半島,東南亞,中國大陸(西藏除外),而至東亞。 野慈姑和歐洲慈姑的外型十分相像,多年前常被許多分類學家誤認成同種。可是前者的花瓣純白色和花藥黃色,後者的花瓣基部有紫色斑點和紫色花藥。當植物乾燥後,因為花瓣和花藥的顏色都已褪掉,才造成分類學家誤判的結果。 食用的慈姑(S. trifolia var. sinensis (Sims) Makino)是本種的變種,其走莖前端膨大呈球莖狀,可做蔬菜食用,在市場上偶可見到出售新鮮的慈姑(球莖的名稱)。 |
||||
|
![]() 圖 39 野慈姑 |
|||
溼地造成局部的歸化植群。目前除了心葉齒果澤瀉可見於臺灣北部與東北部以外,尚有以下幾種齒果澤瀉偶見於北部與中部的溝渠或稻田中:亞馬遜齒果澤瀉(Echinodorus amazonicus Rataj)、布氏齒果澤瀉(與前種混稱為皇冠草)(Echinodorus bleherae Rataj)、玻利維亞齒果澤瀉(Echinodorus bolivianus (Rusby) Holm-Niels.)、大葉齒果澤瀉(與前種混稱為香瓜草或蛋葉草)(Echinodorus maior (Micheli) Rataj)、寬葉齒果澤瀉(Echinodorus latifolius (Seub.) Rataj)、四稜齒果澤瀉(Echinodorus quadricostatus Fassett)與帶葉齒果澤瀉(與前二種混稱為尖葉皇冠草)(Echinodorus tenellus Buch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