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是全島平地常見的水生植物,長在溝渠、水田、池塘的濕地上。

10. 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 Griff.
  稈直立。葉片狹長條形,邊緣有短粗毛;葉舌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疏鬆的圓錐花序。小穗明顯縱扁(兩側壓扁),內有1朵小花;外和內穎(不同的意見認為是不孕的稃)很小;外稃和內稃都硬,背面都有許多短刺毛。
  臺灣的野生稻為多年生禾草,具有走莖;莖高100至120 cm,節帶紅色。葉狹;葉鞘帶紅色。種皮紅色。(根據王象坤(1994)描述純野生稻的特徵:植株匍匐、紫色葉鞘、劍葉較細短、花藥長(>5 mm)、紫色柱頭、長芒、殼粒細長(長寬比大於3.5 mm)、黑或褐色穎殼、紅米)。
  1929年9月,島田彌市首先在竹南郡頭分庄(現今的中大埔石頭埤仔)附近池塘中發現臺灣野生稻,而後又在桃園八塊庄(今八德市)附近數個池塘發現(原史六,1942)。
  到了1957年,岡彥一博士和張文財博士尚在八德調查得三個族群,但已有導入雜交現象。1980年左右,野生稻在該地已絕滅。雖然曾經將少數植株種植於八德鄉農會附近且加以保護,但仍然死亡。據說,如今種植於該農會附近的野生稻,乃日人岡彥一引進者。

11. 稻 Oryza sativa L. (照321322)
  這是一種已廣泛且長久以來被栽培的亞洲人的主食。在臺灣的起源可溯至三四千年前,其時的稻種以陸稻為主。陸稻的植株高大;穗長而重;可能是先住民自南太平洋諸島引進。後來,由漢人引入在來稻。日人據臺後,培育出蓬萊稻。這些稻的種名皆為Oryza sativa。現在多數稻作學者已確定野生稻(O. rufipogon)是稻(Oryza sativa)的野生種(王象坤,1994,農業考古16:49)。

12. 水生黍 Panicum paludosum Roxb.
  稈基匍匐,其餘部份斜上或浮於水面,柔弱,直徑達1 cm。葉片長披針形,長達30 cm,寬達1.6 cm;葉舌為1圈纖毛;葉鞘無毛。展開的圓錐花序。小穗披針形,橫切面圓形,無芒,內有2朵小花;外穎明顯短於內穎,透明;內穎與外稃近等長,有7-9脈。
  全島分佈,長在水池邊、沼澤地上或水田邊的多年生浮水草本。

13. 類雀稗 Paspalidium punctatum (Burm. f.) A. Camus (照323)
  稈基匍匐,其餘部份直立,粗大,高達1 m,海棉質。葉片狹長帶形,長達25 cm,寬達8 mm,前端逐漸變尖;葉舌為1圈短纖毛。多支穗狀花序排列成穗狀,並直立往上緊靠總花序軸。小穗在穗狀花序軸上排成2列,橢圓形,先端銳尖,內有2朵小花;外和內穎不等長,均明顯短於小穗;外稃和內稃約與小穗等長。
  頗為高大的水生禾草,長在台南以南的水池及沼澤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