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此類型的水生害草尚有北美洲的小水蘊草(Elodea nuttallii (Planch.) St. John),但臺灣並未引入。形態類似的馬達加斯加捲葉水蘊(Lagarosiphon madagascariensis Caspary, 1892)雖曾多次引進,但因栽培困難,一般栽培場中甚少見到。

5. 貝氏鹽藻 Halophila beccarii Aschers.
  海水生之草本。莖匍匐,具分枝,節上生1-2條根。葉對生,披針形,具柄,3出脈,中肋與緣脈具橫生小脈相連。花單性,單生。雄花具花梗;萼片 3;無花瓣;雄蕊 3枚,與萼片互生。雌花無柄,具 3 片微小花瓣。果實卵形。
  西元1954年,正宗嚴敬在他著的「臺灣植物目錄」中只登錄了這種植物的學名。這是在台灣與其有關的唯一文獻,而且在台灣各標本館中沒有它的標本。1993年,見到一張從屏東東港採得本種植物標本的照片,標籤上沒其他資料。由此確認這種植物存在於臺灣的事實。近年來,也有發現於台南的報導。
  鹽藻屬中全部的種類都長在海水中,可從淺海處長到深40餘公尺的海水中。一般而言,長在海水中高等植物(開花植物或維管束植物)的葉呈現帶狀,沒有葉柄。所以,這類植物很容易辨認。
  臺灣的各標本館中,海水中長的高等植物標本很少。原因可能早期海岸一帶在嚴格管制下,不易進行採集。另一方面,海裡有高等植物生長的這回事知道的人不多。
  這屬世界上約有10種,分佈在太平洋西岸和中間島嶼、印度洋及大西洋西岸之熱帶亞熱帶地區。
  貝氏鹽藻的分佈範圍就目前所知的並不廣,僅知的在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中南半島、海南島、廣西雷州半島到臺灣,而台灣是其北限。
  在台灣的鹽藻屬中,這種的葉是簇生在短莖的頂端,其餘2種的葉都是成對地長在莖的節上,這是這種的一大特點。

6. 毛葉鹽藻 Halophila decipiens Ostenfield (照336)
  葉橢圓形,被毛,側脈不明顯。
  由中文學名(拉丁學名的種小名)可知道這種的葉有毛。從葉的外形看,這種和卵葉鹽藻很像,可是從葉上有毛和6-9對側脈而知與卵葉鹽藻(葉無毛和10餘條脈)有甚大的差別。
  臺灣的毛葉鹽藻是民國82年由莫顯喬博士等發表,在台灣南部近恆春的後壁湖海岸發現的。爾後,在南灣一帶也陸續發現。生長的海水深度約10 m左右。這種的植物體常常一小叢長在沙質地上。可能是一年生的關係,次年常在原地找不到植物體。
  這種分佈範圍廣,從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向東北到印度、中南半島、印尼、菲律賓到沃洲東岸。在中美洲兩岸和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近年來,又有資料指出也分佈在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