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本屬全世界有2種。在西大西洋地區,俗稱龜草(turtle grass)的Thalassia testudinum Kon.為重要的漁場環境指標。在太平洋與印度洋地區的泰來藻海床也是許多底棲魚類重要的繁殖地帶。
  此外,Yang (1997)曾根據臨近國家的海草相推測,形態相近的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 (L.f.) Royle)或許可在臺灣(西岸)被發現。

12. 大苦草Vallisneria gigantea Graebner (圖65) (照348349)

  沉水具匍匐莖之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帶狀,細鋸齒緣,基部具鞘。花單性,雌雄異株,具總花梗。雄花佛焰苞小,卵形,具短花梗;雄花小,多數,具花梗,自佛焰苞斷離且開花前浮於水面;萼片3枚,卵形;花瓣3片;雄蕊1-3枚。雌花佛焰苞圓筒形,2裂,具總花梗;總花梗螺旋狀;雌花於佛焰苞內單生;萼片3枚,卵形;花瓣3片,卵形,較萼片小;子房線形。
  臺灣是否有原產的苦草因年代久遠與引證標本過少無法證實。苦草的分類很困難又複雜,其外部形態與生殖器官構造極易因生長環境而改變,或因無性生殖而保留某個品系獨特的性狀以致造成學名紊亂,再加上此屬植物成為水族觀賞植物由來已久,許多地方「野生」族群的來源皆不可考,因此在分類處理與判定上甚困難。臺灣的水族業者曾引入至少4「種」苦草,大多都有逸出野外的情形,但在本書中僅討論2個種。


圖 65 大苦草

  目前對苦草屬植物的鑑定大多根據Lowden在1982年所著的分類專論。Lowden將全世界已知的苦草種類整理為兩種--美洲苦草(V. americana Michaux)與旋葉苦草(V. spiralis L.)。其中,美洲苦草下分2個變種:美洲苦草與琵琶湖苦草(V. americana Michaux var. biwaensis (Miki) Lowden)。美洲苦草的同物異名則合併了亞洲苦草(V. asiatica Miki )(俗稱扭蘭)、大苦草(V. gigantea Graebner)與新熱帶苦草(V. neotropicalis Marie-Victorin)等種類。但是這項分類處理無論在可見的形態構造與生物地理分布格局上皆有不盡合理之處。因此許多水生植物學者皆對此處理採保留的態度。臺灣在早期採自「高雄澄清湖」的「大苦草」引證標本因無花果,且標本過少,因此無從斷定是否為原生植物。但自1980年代起,臺灣的水族業者自東南亞引入可能源自新幾內亞的一種大型苦草,已在近年逸出至臺灣各地的溝渠中快速生長,甚至被誤認為野生種。根據此種植物的性狀與來源,作者暫時採用V. gigantea為其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