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此外,亞洲苦草V. asiatica也在多年前引入並小規模逸出至臺灣東北部與中部的溝渠,但數量遠不及大苦草與旋葉苦草之多。

13. 旋葉苦草 Vallisneria spiralis L. (照350)
  旋葉苦草在Lowden的著作中被分為兩個變種:旋葉苦草(包含細葉苦草V. pusilla Barbieri等)與鋸葉苦草V. spiralis L. var. denseserrulata Makino(包含浮葉苦草V. natans (Lour.) Hara等)。根據Lowden所繪之分布圖,旋葉苦草的兩性生殖族群僅分布於南歐的地中海西北方,其雌性族群則分布於阿拉伯半島與南歐北部。鋸葉苦草的兩性生殖族群分布於印度、日本與菲律賓,但其雌與雄單性族群則不規則或重疊地分布於整個東亞、南亞與澳洲東部。由此可知,各地的單性族群可能來自於非天然因素的擴散,因此造成此種不甚合理的分布情形。Lowden認為兩個變種的差異僅在雌花柱頭的開裂位置,但由於大多數的苦草標本甚少有花,作者懷疑這樣的特徵是否具有穩定的鑑別性。至於臺灣目前溝渠中生長的苦草是否為原生,實在難以判斷,但早在1970年代,臺灣便有為數不少的苦草自各種不同的來源進口,並由栽培場或民眾丟棄所逸出,因此本書暫時採用V. spiralis代表臺灣各地隨處可見的這種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