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水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及有分枝的地下莖或塊莖;莖細長,扁平,常分枝。葉2列,線形,基部具鞘,鞘邊緣托葉狀。花雌雄同株或異株,散佈在葉鞘內扁平佛焰花序之一邊;雄花花藥1室;雌花具2心皮但子房1室。
部份學者將甘藻科與眼子菜科合併,但本書仍將其視為獨立的科(圖100)。
|
||||
圖 100 甘藻科植物構造圖(1-5甘藻;1植株,2葉先端,3葉鞘,4果實,5種子於果實中 |
||||
1. 甘藻 Zostera
japonica Aschers & Graebner (照402,403,404) 水生多年生之雌雄同株草本;地下莖匍匐;莖細長。葉2列,線形,扁平 ,長5-14 cm,寬1.5-2 mm。頂端圓形,全緣,具1明顯中肋及兩側各1條側脈,且在2者之間具3或4條次脈;鞘透明,具圓形耳狀物。雄花及雌花在穗狀花序1側排成2列,無花被;雄花為單一無柄具1室之花藥;雌花具2合生心皮。果實卵形,基部圓形。種子長橢圓形,長約2 mm,具光澤且光滑,具縱向稜脊。 這是長在海水中的高等植物,生長在潮間帶以下的泥質或沙質地上。 臺灣的北部香山、中部的大肚溪口、西南部的布袋與東石及恆春半島一帶海邊都可見其蹤跡。葉的外形和單脈二藥藻相似,但是半圓形的前端可和單脈二藥藻相區別。因為海浪的衝擊,葉的前端和前部常殘破不全,夾在葉基部的新葉可取為鑑定。 日據時代曾記載臺灣的高雄地帶有本種的存在,但是後來經Miki證實其時所認為的甘藻應是線葉二藥藻。直到1978年,楊遠波確認甘藻的確生長在臺灣 。此外,早期在北海岸富貴角之記錄至今存疑,因鄰近地區之海岸並非甘藻的典型生長環境,據推測或許是甘藻或形態類似之植物破片被海浪沖上岸後被採集者撿拾所得到之記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