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令人讚嘆,癭(gall)就是其一。癭是由於外來的生物(如: 節肢動物、線蟲及微生物等)的刺激,引起植物某部位的細胞發生不正常增生或增大的現象, 本書統稱為植物癭(plant gall)。因昆蟲刺激所形成的, 稱為蟲癭(insect gall)(Dreger-Jauffret & Shorthouse, 1992)。 造癭昆蟲(gall-inducing insect )將卵產於植物表面或幼嫩組織中, 經由產卵時之伴隨物質或幼蟲取食之分泌物質的刺激而產生癭體組織, 造癭幼蟲於癭內發育成長,直至成蟲才離開癭體。

  人類對於蟲癭的利用,始於民俗用途。在十七世紀,英國為了慶祝君主政體的恢復, 於每年的櫟癭節(oak apple day),人民會配戴蟲癭, 並以癭內生物的各項表徵占卜未來一年農事的吉凶。十九世紀初, 歐洲更由中東大量進口蟲癭,以提煉癭體所含之單寧酸,製造墨水、染料及醫藥。 此外,單寧酸尚有殺菌及加速形成癒傷組織的功用,北美印地安人切開薔薇上的蟲癭, 置於木本植物的切口上,以利癒傷組織的形成(Csóka, 1997)。 中國利用蚜蟲於鹽膚木類植物上所形成的蟲癭「五倍子」當作收斂劑, 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羅氏鹽膚木上的角倍類蟲癭(五倍子)

  癭學(cecidology)是研究植物癭(plant gall)的科學,始於十七世紀, 直至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才有較多及較深入的科學研究。 臺灣地區植物癭的基本資料相當缺乏, 早期只有針對少數同翅目昆蟲的蟲癭做過簡單的描述(Takahashi, 1933, 1936)。 近年來,才建立了一些蟲癭的基本資料(楊,1996;董,1997), 才有少數特定蟲癭的詳述(楊等,1996;梁等,1999), 以及某些榕屬植物之開花物候與榕果小蜂的授粉生態研究(陳,1994;曾,1999)。

  生物資源提供了地球生命的基礎,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存在價值, 但人類對於植物癭之基本知識卻顯得十分貧乏。臺灣地區環境變異大,物種繁多, 癭的多樣性亦大。癭學的研究橫跨多種不同的學門,等待大家共同造訪。 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補助之下,特就臺灣的植物癭,特別是蟲癭,進一步加以調查, 本書冊是由植物的角度來介紹臺灣植物癭的多樣性,希望能引導初探繽紛的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