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癭概述


  造癭昆蟲對植物的操控是長期共同演化的結果。最早的古生造癭昆蟲,可能由腐食性昆蟲演化而來, 發生於被子植物產生物種輻射適應(angiosperm radiation)的泥盆紀(Devonian)。 現今大多數的造癭昆蟲,則由植食性或肉食性昆蟲演化而來, 衍生於被子植物呈現優勢、繁盛的白堊紀(Cretaceous)(Roskam, 1992)。 蟲癭雖然廣布於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蘚苔類、藻類甚至於真菌類, 但是由於造癭昆蟲與被子植物在地質年代的發生期吻合, 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蟲癭發現於被子植物(Mani, 1964)。 產癭植物不論營養器官或繁殖器官皆能形成蟲癭,而葉部為造癭昆蟲的最愛, 約80%形成於葉部(Mani, 1964)。據Buhr1965)之報告, 記錄到大約13,000種造癭昆蟲,約佔所有昆蟲種類的2%,分屬七個目, 以癭蚋(cecidomyiid)、癭蜂(cynipid)及葉蜂(sawfly)為主要三大類群 (Rohfritsch, 1992)。多數的造癭昆蟲顯示高度的寄主或器官專一性, 他們有的只在單一植物種或親緣相近的種類造癭(Dreger-Jauffert & Shorthouse, 1992)。

  正因蟲癭的高多樣性,辨認與歸類不易,而有不同的分類系統。Küster1911) 曾根據蟲癭組織的分化程度,將蟲癭分成兩大類:

  1. 器官癭(organoid gall), 為器官不正常的形變或器官排列位置的變更,但依舊能夠辨認原有器官;
  2. 組織癭(histioid gall),為組織不正常的增生或增長,或形成一新的分化器官, 此可進一步分為形狀及大小不規則、分化較不完全的異質性蟲癭(kataplasmatic gall)及組織高度分化、 維管束重新配置的原質性蟲癭(prosoplasmatic gall)。


原質性蟲癭(香楠)

  Dreger-Jauffret Shorthouse1992)則根據蟲癭複雜性、著生位置與外觀分成: 毛毯狀蟲癭(filz gall)、凹穴狀蟲癭(pit gall)、水泡狀蟲癭(blister gall)、 囊袋狀蟲癭(pouch gall)、捲曲狀蟲癭(roll gall)、摺疊狀蟲癭(fold gall)、 被覆型蟲癭(covering gall)、隆凸狀蟲癭(mark gall)、芽苞狀蟲癭(bud gall) 與花座狀蟲癭(rosette gall)十類型。亦有依據蟲室形式加以分類: 單一蟲癭內僅含一隻造癭昆蟲者稱為單生蟲癭(monolocular gall); 許多單生蟲癭集聚一起者稱為聚生蟲癭(gregarious gall); 若雌蟲將許多卵產於同一部位,而發育成數個單室的蟲癭者稱為多室蟲癭(multilocular gall)(Csóka, 1997 )。 不論何種分類系統,都存在著難以歸類的模糊地帶,如某種櫟樹(oak)上有類蟲癭是由二種癭蜂同時共同刺激形成, 該型蟲癭稱為chimaera。許多特有現象的發現,顯示蟲癭領域隱藏著浩瀚的知識。


被覆型蟲癭(日本楨楠)

  造癭昆蟲從初期至成熟期都住留於癭內,這段期間不僅造癭昆蟲逐步發育成長, 癭組織也不斷產生微妙變化。Lalonde Shorthouse1983)將原質性蟲癭之發育分成四個階段:

  1. 初期(initiation phase),造癭昆蟲產卵刺激植物組織發育形成蟲癭, 蟲癭初期多發生於尚未完全分化的組織;
  2. 成長期(growth phase),造癭昆蟲逐漸被增生的薄壁細胞包埋, 靠近蟲室之細胞開始形成維管束,造癭昆蟲附近的細胞則會形成營養細胞,提供造癭昆蟲營養來源;
  3. 成熟期(maturation phase),蟲癭組織終止生長,持續分化成營養組織、 富含澱粉質的組織層及含木質素的厚壁細胞層(Bronner, 1992);
  4. 羽化期(dehiscence phase),成蟲離開蟲室。

  究竟是什麼力量驅動著蟲癭的演化?針對蟲癭之適應性,不斷有學者提出假說。 Price等(1986, 1987)將之整理成六類,包括:

  1. 中性共生(neutralism)的非適應假說(nonadaptive hypothesis);
  2. 屬於植物的防禦行為的植物防禦假說(plant protection hypothesis);
  3. 造癭生物匯集營養與植物防禦行為的互利假說(mutual benefit hypothesis);
  4. 僅為造癭生物匯集營養的營養假說(nutrition hypothesis);
  5. 為躲避環境逆境的微環境假說(microenvironment hypothesis);及
  6. 為抵抗和躲避天敵的天敵假說(enemy hypothesis)。

  在蟲癭的小小世界中,不僅僅是造癭昆蟲及產癭植物兩種角色, 尚有嚴密的食物鏈及複雜生物關係,可說是自成癭社會(gall community), 成員包括造癭昆蟲、寄生生物(parasitoid)、客居生物(inquiline)及共生生物 (symbiotic organism)等等。寄生生物之目標為癭內的幼蟲,常造成幼蟲的死亡。 客居生物生活於癭內,取食癭組織,並不會直接危害造癭昆蟲,但往往因食物競爭, 而使造癭昆蟲餓死。有時亦會在癭內發現寄生或共生真菌,在蟲癭老化或凋萎時, 會有腐生真菌入侵。另外有些較大型的動物如鳥類,也會捕食癭內的幼蟲, 捕食者的偏好也是蟲癭選汰的力量之一(Abrahamson Wei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