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植物癭多樣性之保育


  在臺灣,筆者已調查記錄到50150種的產癭植物, 計有200類蟲癭及55類其他生物癭(表1及附錄)。臺灣之產癭植物含括蕨類植物、 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約96%的蟲癭發現於被子植物。在被子植物中, 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之蟲癭多樣性最高。臺灣的楨楠屬(Machilus)植物, 更因多樣的癭蚋( cecidomyiid)及其所展現的高度專一性,而呈現繽紛的蟲癭世界, 此為系統分類或分生技術相關研究的好題材。


小桃狀蟲癭(臺灣山毛櫸)

  每一類型的蟲癭,都是植物與昆蟲相互作用下,獨一無二的複合體。 植物與昆蟲的共同演化,更在桑科榕屬(Ficus)植物上展露無遺, 此已成為授粉生態學( pollination ecology)研究的主題。 榕屬植物特有的隱頭花序,具有特化的榕果小孔,只許專屬的榕果小蜂進入授粉。 榕屬植物開花物候與榕果小蜂授粉行為的密切配合, 共同肩負著雙方繁衍後代的重責大任,彼此缺一不可。 榕屬植物與榕果小蜂幾近專一的共生關係( Ramirez, 1970), 是自白堊紀(Cretaceous)以來的共同演化結果( Galil, 1977)。人類短暫的歷史, 有著太多來不及參與的遺憾,而蟲癭似乎記錄著許多演化歷史的故事, 讓人類有幸一瞥大自然的傑作。

大冇樹之榕果
榕果小孔(大冇樹)

  蟲癭除了是演化的見證外,更有許多實用價值。 漆樹科漆樹屬植物上由蚜蟲刺激形成的蟲癭,稱為五倍子,可提煉出單寧酸用於醫藥、 紡染、食品、機械及國防等方面。在臺灣, 羅氏鹽膚木(Rhus chinensis var. roxburghii)上可發現為數眾多、 癭體碩大的五倍子。臺灣蟲癭的利用潛能,的確有待探究。 另依文資法公告為珍貴稀有植物的臺灣山毛櫸上,也觀察到多型的蟲癭。 癭可算是複合生物,由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點,這些癭絕不可忽視。

  人類邁入工業時代,無情地、迅速地破壞物種的生存環境, 有的生物連同其癭也就消失了。全球氣候變遷及物種減少的嚴重性,近年來已受重視, 並進行長期監測。在臺灣中部關刀溪森林生態系的調查發現, 小葉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 )蟲癭的發生時間、大小及密度, 可以反應環境的差異;豬腳楠( Machilus thunbergii)之不同型蟲癭會集中分布於不同的海拔高度(Yang et al., 1999 )。 藉由蟲癭可反應棲地環境的特性,或可嘗試利用蟲癭來監測環境變遷。

  總而言之,癭是高等植物與昆蟲等所共同形成的「生命共同體」, 兩者間之親密性及複雜基因機制相當耐人尋味。臺灣之癭學研究尚屬起步階段, 爾後在進行生物資源調查時,盼能亦將此類複合生物加以記錄建檔。 癭可以說是「生物多樣性中的多樣性」,在生物保育方面,尤應加以重視。另外, 癭的科學、教育與經濟潛能,也有待開發。本書試由植物的角度來看繽紛的癭世界, 這只是個開端,盼國人大家共同來探尋。


誌 謝

  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89保育基金-0707)計畫之補助下, 才得以完成臺灣植物癭之初步調查及本書之編印,特此致謝。 調查以及編印工作承湯曉虞科長、李遠欽科長、方國運科長、俞秋豐先生、 林國彰先生等之鼓勵與協助;文稿由蔡進來博士、郭長生博士、 王守民先生等審閱及提供卓見;另由金慧通先生協助鑑定蚜蟲、 沈競辰先生提供愛玉子照片及王淑敏小姐協助校閱,特此一併致謝。此外, 協助採集及熱心提供植物癭標本的同仁好友,真的非常謝謝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