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波 彭鏡毅
|
||
臺灣為我國沿海第一大島,面積35,570平方公里,位於亞洲大陸東緣一系列群島之中央,南臨菲律賓群島、北接琉球群島、西隔臺灣海峽與大陸之福建省相望、東臨太平洋。臺灣海峽平均深度不及100公尺,平均寬度只150公里。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交界,境內高山聳立,地形崎嶇複雜,平地至山區溫度之垂直變化使得植物在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上,造成了複雜而特殊的植群成份。根據徐國士及宋永昌(2000),臺灣的森林植被自低海拔至高海拔地帶,主要有木本沼澤、竹林、海岸林、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常綠硬葉林、山地苔蘚林、常綠落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暖性針闊葉混交林、涼溫性針闊葉混交林、寒溫性針葉林;另有局部之灌叢、草生植被、沼澤及水生植被(見植被照片)。根據「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一至第五卷所列,臺灣原生之維管束植物有3925種(含亞種和變種),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109種,比之鄰近地區菲律賓的0.021種,日本的0.014種都高。其中屬於蕨類植物有33科(內有117屬657種),裸子植物的有8科(內有17屬26種),被子植物有189科(內有1159屬3242種),分別與全世界的裸子植物11科,蕨類植物65科和被子植物291科相比,各類植物的比值均超過50
﹪。〔註:根據謝長富(2002),由Flora of Taiwan 第二版第一至第五卷之種類統計,臺灣有原生維管束植物3982種;蕨類37科144屬595種;裸子植物8科17屬28種;被子植物186科1153屬3359種〕 原本臺灣與大陸是相連的,無論冰河時期的寒帶植物南下或間冰期的熱帶植物北上擴張,均有機會進入本省。自第4紀後,本省才與大陸分離,太平洋暖流經過本省東西兩側,乃使本省維持熱帶至亞熱帶氣候至今(賴,1978)。氣候的長期安定,加上境內群峰聳立,對物種的保存十分有利,冰河時期南下擴張之寒溫帶物種也可向山區退縮,因此本省成了許多孓遺植物絕佳的庇護場所,以裸子植物為例,如穗花杉、油杉、肖楠、臺灣杉、杉木等各屬在第三紀時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之亞洲、歐洲及美洲等地區;目前,除了肖楠屬尚分布於北美洲太平洋外,其餘均僅分布東亞及中南半島地區。就植物地理學的觀點而言,此等不連續的分布狀況,是為孓遺植物之例證。除裸子植物外,本省產的被子植物中,如野鴉椿、山桐子、茄苳、化香樹、水青岡、雲葉樹、楓香、鐘萼木等植物亦為孓遺植物之例(柳榗,1988)。臺灣的所有植物中包含了大陸成分,以及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澳洲、南太平洋諸島等的成分,本省植物的來源可謂廣泛且成份複雜。 分析臺灣之3925種自生維管束植物中,特有種985種,約佔全部種類之25﹪而大陸學者認為可能高達40﹪(Wang et al., 1989)。此特有率雖然與菲律賓之75﹪、夏威夷之91﹪、及紐西蘭之81﹪等比較之下,顯得較低,但仍高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Gentry, 1986)。臺灣植物無特有的科而特有的屬有二,為華參屬(Sinopanax Li)和香蘭屬(Haraella Kudo),考究其原因乃由於(1)本島具有較多之古老孓遺植物,多為進化已趨緩慢之種類,(2)本島自第三紀以來長期安定的氣候,以致缺乏演化的原動力,(3)本島與大陸分離僅約20-40萬年,時間較短,各族群多半仍保有原有之變異範圍。本島3925種維管束植物歸於1293屬,平均每屬僅有3種,而菲律賓每屬5種,而大陸則平均有8種之多,由此數據可約略看出本島族群的分化較少,故特有種亦較少(柳榗,19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