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溼地植物之保育


主要植群 稀有植物保育
ˉˉ海岸是海陸交界的區帶,生物多樣性豐富。然而海岸生態系 相當脆弱,一旦破壞,很難復育。台灣人口多,發展急速,海岸 土地利用的競爭劇烈,常是開發與保育爭執的「是非地」,但往 往是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犧牲海岸。海岸溼地的問題包括地層下 陷、交通建設、工業區與電廠設立、海岸消蝕、海埔地開發、遊樂區開發 、廢棄物堆填、廢水排放、防洪工程、盜採、盜獵、外 來種引進等,海岸溼地的永續經營亟需國人共同關切,然而目前 政府對於海岸地區的保護尚沒有強而有力的專責機構和法律架構 。行政院曾核定過「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選定淡 水河口等11處沿海自然保護區,保護其生物資源與自然景觀,可 惜該計畫並未有效地落實。目前對於海岸地區的保護較為具體有 效者,算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公告位於海岸地帶的野生動 物保護區。

ˉˉ台灣海岸地區之草澤、紅樹林及塭岸綠帶多屬鹽生或半鹽生 溼地,具有經濟、保安及庇護野生動植物等功能,這些溼地之保 育與經營應加以重視。除了政府部門間要加強整合,民眾的教育 也很重要,應鼓勵沿海居民共同參與溼地經營,並朝生態旅遊方 向去發展。溼地保育必得兼顧生態特性與當地居民需求,才能真 正落實。

一、主要植群

1.草 澤

ˉˉ台灣海岸草澤包括近海泥質灘地之鹽生草澤以及河口區之半 鹽生草澤。部分廢曬鹽田、荒廢魚塭以及地層下陷區亦自然演替 為草澤。海岸草澤正是水鳥之重要棲地。值得重視之典型或重要 草澤包括:

(1) 無尾港草澤。  (2) 蘭陽溪口草澤。
(3) 竹安草澤。   (4) 大甲溪口草澤。
(5) 大肚溪口草澤。 (6) 成龍草澤。
(7) 鰲鼓草澤。   (8) 台南四草草澤。


鰲鼓鹽生草澤,擬規劃為保護區。


四草荒廢鹽田草澤,已劃入保護區。


水筆仔與蘆葦之競爭(溫寮)。

2.紅樹林

ˉˉ紅樹林為海岸鹽溼地之木本植群,生長在風浪小、坡度緩、 土質細軟之海岸或河口區。紅樹林原大量分布於台灣西海岸,惟 部分已消失。原存於高雄灣之細蕊紅樹與紅茄苳已滅絕;欖李與 五梨跤群落目前僅見於台南市安南區與四鯤鯓一帶。歸納紅樹林 持續消失的主因為:

(1) 港口、工業區、電廠、海埔地等之開發。
(2) 蚵貝類養殖與紅樹林爭地。
(3) 魚塭經營方式改變,漁民不再倚重紅樹林的固岸與禦寒功能。
(4) 沿海居民不再依賴紅樹林提供薪材、染料等。
(5) 沿海地區地層嚴重下陷。

ˉˉ目前全台灣現存的紅樹林大約只有300公頃,較值得重視的 紅樹林區如下:

(1) 淡水河口紅樹林(水筆仔)。
(2) 新豐紅樹林(水筆仔、海茄苳)。
(3) 布袋好美寮紅樹林(海茄苳)。
(4) 北門紅樹林(海茄苳)。
(5) 七股紅樹林(欖李、海茄苳)。
(6) 台南市四草與四鯤鯓紅樹林(欖李、五梨跤、海茄苳)。
(7) 永安紅樹林(海茄苳)。
(8) 高雄旗津紅樹林(海茄苳、欖李)。
(9) 東港紅樹林(海茄苳)。

ˉˉ紅樹林是獨特的溼地森林,是具有保安與科教價值之資源。 近年來許多單位熱衷於紅樹林之增植與所謂的復育。惟紅樹林生 育地需求較為特殊,在易淤沙、風浪大、潮水受阻、水草競爭劇 烈、蚵貝類養殖爭地或地層急速下沉之處,皆難望成活或成林。 紅樹造林除應先審慎評估生育地條件外,亦應評估其對排水、鳥 類相、蟹類相、植物多樣性等之可能影響。關渡自然保留區水筆 仔大量拓殖而影響到水鳥相,即是可參考的案例。


溫寮海灘種植水筆仔。


高美水稻田之防風綠帶,第一排為水筆仔,第二排為黃槿。


雙春紅樹林復育區,海茄苳自然入侵拓殖。


台南科技工業區移植紅樹林(
欖李海茄苳),
雖有澆灌,成活率甚差。


竹滬之沼澤林(欖李與海茄苳等)擬規劃
為鳥類保護區。背景為興達火力發電廠。

3.塭岸綠帶

ˉˉ台灣西南沿海地區之魚塭,原多為淺水式之虱目魚塭。在重 機械未發達之年代,為減少人工護岸,在塭岸大多留存或種植紅 樹林與地被植物。 但隨著魚塭經營方式的改變,塭岸之綠帶逐漸 消失,部分改為水泥岸或磚岸。此硬體塭岸的優點為:

(1) 整齊劃一,符合現代化魚塭經營的要求。
(2) 如施工維護得宜,可減除每年之塭岸修護。
(3) 易管制養殖蟹類之逃失。
(4) 網魚時無枯枝落葉之干擾。

ˉˉ惟硬體塭岸之缺點包括:

(1) 欠缺綠帶之生態機能與美化功能。
(2) 庇護野生動植物功能很低。
(3) 欠缺調節高溫或其他逆境之功能。
(4) 易隨地層下陷而崩解,崩裂處之補修不易。


已消失的越冬池紅樹林帶(永安)。


新塭之魚塭岸綠境(濱水菜)。

ˉˉ塭岸綠帶具有美化環境、調節逆境、庇護野生物等機能,除 應保留現存之綠帶外,並應在海埔地之塭岸全面加強綠化,以為 國土累增綠資源,並改善沿海之荒涼景觀。綠化塭岸溼地之植物 除紅樹林外,尚包括濱水菜、苦檻藍、苦藍盤、台灣濱藜、鹽地 鼠尾粟、海雀稗、鹽定、蘆葦、水燭、馬鞍藤等。這些植物具有 特殊生理與形態特性,它們耐鹽、耐浸、耐旱,可全面匍匐或覆 蓋,易自播或易無性繁殖,可自行拓殖續存。

二、稀有植物之保育
ˉˉ海岸溼地的保育、復育與創造,牽涉到水文、水質、土質、 生物、土地所有權等,十分複雜,但政府與民間應特別重視「」,並長期研究、監測及妥善經營管理。植物是溼地要素之一, 溼地植物多樣性之保育至為重要。台灣有些海岸溼地植物之分布 原本就很狹窄,有些則因生育地之消失、劣化而族群日漸稀少。 應積極保護這些稀有植物現存之生育地,使其得以續存,必要時 亦應創造溼地,進行域外保育。建議優先保育之物種如下:

1.欖 李
ˉ在台南市安南區與七股就地保育之。可在荒廢鹽田增植之。

2.五梨跤
ˉ在四鯤鯓與四草就地保育之。已在好美寮與雙春試種。

3.甘 藻
ˉ就地保育於高美海灘。

4.姬草海桐
ˉ就地在馬沙溝保育之。可在潮溝增植之。

5.大安水蓑衣
ˉ於高美一帶就地保育。已由相關單位加以繁衍。

6.雲林莞草
ˉ就地在大甲溪口、大肚溪口及過溝加以保存。

7.苦檻藍
ˉ保護碩存之單株。在海岸綠美化時可增植之。


栽植欖李(好美寮)。


在雙春人工栽植五梨跤。


栽植五梨跤(好美寮)。

8.鹵 蕨
ˉ就地保存於佳樂水局部溼地或富里及泡泡泥火山區。

9.細蕊紅樹
ˉ在台灣已絕種。可試由國外再引種至標本園區。

10.紅茄苳
ˉ在台灣已絕種。可試由國外引種,作為活標本。

11.野荸薺
ˉ就地在雙春等地保育之。

12.土沉香
ˉ在西南海岸就地保育之。


馬沙溝泥溼地之姬草海桐。


高美壺洞之大安水蓑衣。


雲林莞草入侵棄耕地(過溝)。


將軍溪口之土沉香。


保存野荸薺之微溼地(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