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莖細長,分枝,被透明的凝膠質鞘包被。單葉,互生、對生或輪生,浮於水面的葉橢圓形,基部盾狀,浸於水中的葉掌狀深裂而具絲狀片段。花兩性,浮於水面;萼片3-4;花瓣3-4片;雄蕊多枚;心皮2-20枚,離生。
臺灣原生1屬1種,另有2歸化種。
蓴科在過去曾被視為睡蓮科的一部份,但根據花部構造與果實形態,多數學者同意應將穗蓴與蓴屬另立蓴科。有些學者認為兩者與金魚藻科(Ceratophyllaceae)同屬於睡蓮目(Nymphaeales)的成員,但也有學者認為金魚藻為獨立的金魚藻目(Ceratophyllales)。無論如何,睡蓮科與蓴科這個類群目前已不被視為真雙子葉植物,而為被子植物演化上較早出現的原始草本類(Paleoherb)。
屬與種的檢索表
1. 葉互生,浮水葉橢圓形………………………………………1. Brasenia schreberi
1. 葉對生或輪生,浮水葉狹橢圓形或戟形
2. 沉水葉2至3回叉狀裂;花白色…………………………2. Cabomba caroliniana
2. 沉水葉3至5回叉狀裂;花紅色………………………………3. Cabomba furcata
1. 蓴(蓴菜)
Brasenia schreberi Gmel. (照80,81)
水生的草本,地下莖細長。葉長5-6.5 cm,寬3-4.5 cm,上面顏色亮綠,下面常帶紅紫色,橢圓形,全緣,下表面常具一凝膠層,基部盾狀;葉柄長5-19
cm,表面具凝膠質。花小,紫色,腋生。果實聚集,瘦果狀。
本種在世界上分佈廣泛,是本屬唯一的種,主要在北半球溫帶地區;在台灣,僅生長於宜蘭縣山區的少數水池或沼澤中,例如雙連埤及草埤。近幾年以來,因為雙連埤在強烈人為干擾下,這種已近乎絕跡;草埤在演替情況下,未來也可能不再有蓴菜的存在。但其他尚有數個池塘在沒有人為干擾下,生長情況仍相當良好。
2. 白花穗蓴(綠菊花) Cabomba
caroliniana A. Gray (照82,83)
沉水性草本,莖部多分歧,沉水葉對生,2至3回叉狀掌裂,開花時具戟形的浮水葉。花腋生,花被片6枚,白色,雄蕊6枚,雌蕊3枚,瘦果聚生。但在臺灣所見族群尚未見到果實。
本種於70年代開始引進,原本並未廣泛歸化於臺灣各地水域。劉炯錫等於1995年規劃宜蘭縣員山鄉雙連埤時報導池中長滿「小莕菜」,經多位學者戡察後發現,雙連埤在歷經地主蓄意放水阻止保護區設立後,埤中可能遭人蓄意植入白花穗蓴,而非黃與林(1999)及林與黃(1999)所稱為候鳥自日本攜帶之新記錄植物。其後林春吉(2000)亦認為雙連埤之白花穗蓴應是人為流放所造成。
白花穗蓴依靠其強大的無性繁殖力量,已在日本、中南半島、澳洲等地歸化多年,近年並已入侵中國大陸(Wan et al., 1999; Deng,
2000)。在北美洲的非原產地區也已造成一定的危害。臺灣在過去曾進口過近似的Cabomba aquat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