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富汁液的草本,汁液苦或呈乳汁,常具草酸鈣結晶,具肉質球莖或匍匐地下莖,地生或附生,極稀水生。單葉,多基生,若莖生則互生呈2列,全緣;葉柄基部具膜質鞘。佛焰花序,單生,具綠色之佛焰苞。花多且小,兩性,若單性,常雄花在上雌花在下,稀雌雄異株;單性花無花被;兩性花具4-6離或合生鱗片狀花被片;雄蕊2,4或8枚,與花被片對生;子房無柄。漿果。
廣義的天南星科在臺灣有2屬是水生的,為菖蒲屬Acorus及大萍屬Pistia。目前有許多學者根據解剖與分子證據,認為菖蒲屬為整個百合亞綱Liliidae中最原始的支系,且應置於獨立的菖蒲科Acoraceae,但本書為顧及臺灣植物誌採行之系統,暫將此屬留置於廣義的天南星科。此外,尚有芋屬Colocasia中的1種是引進的水生種類。
菖蒲屬的植物常長在潮濕岩壁上或山澗岩床上;大萍屬的植物是漂浮在水塘或稻田中的水面上。此外,尚有為數眾多的水生天南星科植物,如東南亞的隱棒花屬Cryptocoryne、南亞的瓶苞花屬Lagenandra以及西非的榕葉芋屬Anubias植物被引入栽培。
屬與種檢索表
1. 葉條形,光滑無毛,挺水或沉水性草本……………………1. Acorus
gramineus
1. 葉卵心形,光滑,挺水……………………………………2. Colocasia
esculenta
1. 葉倒三角形,密被毛,漂浮性草本……………………………3. Pistia
stratiotes
1. 石菖蒲 Acorus gramineus
Soland. (照266,267)
多年生草本,具含香氣的匍匐地下莖。葉2列,扁平(側扁),斜向上,革質,於葉腋處具鱗片,長條形,長30-45 cm,寬4-7 mm,頂端漸尖,全緣,具平行脈。總花梗綠色,扁三角形;佛焰苞葉狀,長14-20
cm,寬2-4 mm;佛焰花序近直立,狹圓柱狀,密生花,黃色;花被片6枚,先端圓形。蒴果卵狀球形;種子基部具毛。
這種植物在花序著生處以上像葉的綠色條狀物,是佛燄苞,一般人常誤認成葉片。此外,在臺灣植物誌上,尚記載大穗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var. macrospadiceus Yamamoto,引證標本於1933年採自花蓮縣的溪流邊。
石菖蒲一般著生於溪邊的石頭上,在枯水季或水位較低時,植株通常較小,但在宜蘭神祕湖的週邊溪流中,常可見到在水中生長良好的沉水植株。
國內曾引進A. calamus L.白菖蒲,作為觀賞用。
2. 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sensu
lato (照268)
濕生草本,具各式塊莖。葉2或3或更多枚,葉片闊卵形至近圓形,盾狀,先端短銳尖或短漸尖;葉柄綠色、帶褐色、紅褐色或紫色。
本種為栽培種,原產印度。
葉形變化甚大,葉柄顏色變化亦大,可分許多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