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hutanitis thaidina Blanchard, 1871
|
中名 中華褐鳳蝶、三尾鳳蝶、雲南三尾鳳蝶、三尾褐鳳蝶、華西褐鳳蝶、圓三尾褐鳳蝶
|
分類
鳳蝶科(Papilionidae),絹蝶亞科(Parnasiinae),鋸鳳蝶族(Zerynthiini)
|
特徵 本種前翅狹長,翅頂圓鈍,外緣呈曲線,後翅概形略呈四邊形,外緣呈波狀,M3、Cu1、
Cu2各脈末端有明顯之尾突,M3尾突特長,呈棒狀而末端圓鈍,Cu1尾突較短而細,Cu2尾突更短。
翅底色呈黑褐色,其上之黃條紋粗而明顯,均略呈直線狀,後翅臀緣呈圓弧狀,端部略呈直角刻凹,
具有邊緣不規則之猩紅色長縱斑,其外側具3枚藍灰色斑,外緣細條紋前黃後橙。斑紋近似背面,
但黃色條紋更加粗大,前翅外緣亦有平行黃色細紋,後翅則於中室、中室後側具有額外之黃紋,黃
色條更沿翅脈延伸入猩紅斑區。本種之近似種「玉龍尾鳳蝶」B. yulongensis Chou目前僅產於雲南
玉龍山青龍河地區,其與三尾褐鳳蝶之差異在於,玉龍尾鳳蝶的後翅黃白色條紋與紅斑特別明顯,
前翅第二條黃白色斜帶近後緣向外彎曲,與第四條相接,第六條前半段明顯分岔,後翅黃白色帶紋
寬闊,所有帶紋再中室端部互相合為網紋,且具有較寬之紅色紋。此外,另一近似種「玄裳尾鳳蝶」
B. nigrilima Chou產於康定,其後翅中室之黃色條紋不明顯,但因標本數量稀少,其分類地位有待
進一步研究,圖示請參照周(1994: 187)及趙與王(1995: 87)。
|
分布 原名亞種分布於印度北部、西藏、四川康定(舊稱打箭盧)、海螺溝、峨眉山及岷山山脈、雲南(雲龍、怒江、金沙江流域)及陜西太白山。近年發表的東川亞種(ssp. Dongchuanensis Lee)目前僅知分布於雲南東川及巧家,屬中國國家保護二級動物,但其分類地位仍有待研究。該亞種圖示請參照白及王(1998)。
|
棲地與生態 棲地環境主要以二千公尺以上之溫帶樟櫟闊葉林為主,成蟲之蜜源主要以杜鵑科、菊科及繖形科植物為主,卵為聚產,7~30卵成一群,卵呈乳白色,球形,幼蟲具群聚性,幼蟲體色呈暗褐色,體上有棘狀突起,上有黃、紅色紋。本種幼蟲以馬兜鈴屬植物(Aristolochia spp.)如木香馬兜鈴(或稱寶興馬兜鈴)(Aristolochia moupinensis)為食。具化蛹於枯葉中之特殊習性(李,1986)。幼蟲圖示於Watanabe(1998: 19)。
|
保育現況 本種於與發生期在產地並非稀有,但因標本貿易所引發之商業採集威脅,則值得注意。本種明列CITES名錄中之第二類物種,IUCN之R級物種,以及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之第二級物種(東川亞種)。但Baillie and Groombridge (1996)將本種列為LD級(降險物種)
|
註 註一:本屬蝶類之中名原稱「褐鳳蝶屬」,然因本屬蝶類色澤並非褐色,周堯(1994)於中國蝶類志
中建議改稱「尾鳳蝶屬」。
註二:本屬之種級分類群分割因不同學者意見仍有不同的見解。如周(1992)將其分割為七種,趙與
王認為本屬具有四種群共七種,然趙與王於1997年卻又認為中國產本屬僅有三種。
註三:本屬之近似屬為虎鳳蝶(或稱花鳳蝶)屬Luehdorfia,可由虎鳳蝶之後翅不具二至三條尾狀突
起區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