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定手冊 >>  保育類昆蟲鑑視參考圖冊 >> 內容瀏覽
學名
Bhutanitis lidderdalii Atkinson
中名
多尾鳳蝶、褐鳳蝶、黎氏褐鳳蝶、麗褐絹蝶、尖三尾褐鳳蝶
分類
鳳蝶科(Papilionidae),絹蝶亞科(Parnassiinae),鋸鳳蝶族(Zerynthiini)
特徵
前翅狹長,約15-18cm,體黑褐色,腹部具黃白色橫線紋五~六條。翅頗為狹長;前翅 翅頂成圓弧狀,後翅基部細,外端寬圓而於M3及Cu脈外端有突起,尤以M3、Cu1、Cu2者較長而成 劍狀,M1、 M2之突起則較短而成尖齒狀。翅背面底色呈黑褐色,上有淡黃色波狀線紋,後翅之線 紋較鮮明且多對閉成小室,臀緣區有大型圓紋,外側較細,呈橙色,內側較寬,呈猩紅色,中央呈 黑色,內有2枚灰白色斑點。翅腹面色彩斑紋近似背面,但線紋較粗而色調較淺。翅面斑紋色彩 和相同,惟縱紋、斜線紋為深黃色。
分布
原名亞種ssp. Lidderdali分布於印度北部, ssp. Spinosa分布於四川省境內至雲南金沙江流域上流河谷,ssp. Ocellatomaculata分布於泰國北部,ssp. Ochracea分布於緬甸及不丹,ssp. Yingjiangi Li分布於雲南盈江,然其亞種區分與合理性尚待研究。
棲地與生態
本種一年一世代,成蟲秋季出現,飛行緩慢,多半於陰雨多霧的天氣滑行於樹冠層, 成蟲喜訪繖形科(Umbelliferae)或蓼科(Polygonaceae)之花朵。成蟲多半於早晨十點至下午五點活 動,最適之活動溫度為攝氏二十度。成蟲羽化期為初秋的八月份至九月中旬,產卵期則為九月中旬 以後至十月份,卵為聚產,10~41個成一群,成球形,橙黃色,根據五十嵐及福田(1997)之報導, 本種於不丹北部之Chasilahka地區以葛氏馬兜鈴(或稱西藏馬兜鈴)(Aristolochia griffithii)為食。但以 日本產琉球馬兜鈴(A. kaempferi)、韓國產滿洲馬兜鈴(A. mandshuriensis)及臺灣產異葉馬兜鈴(A. Heterophylla)餵食均可存活。雌蟲於葉背產下聚生卵塊,各齡幼蟲亦為聚集性,幼蟲黑褐色,體有 棘狀突起,上有橙、紅色紋,化蛹於寄主四週之落葉中。
保育現況
本種面臨強大之補獵壓力,於IUCN所出版之Threatened Swallowtail Butterflies of the World中未作介紹。目前名列中國第二級保護動物並受印度立法保護(New and Collins, 1991)。

褐鳳蝶(
面)

褐鳳蝶(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