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einopalpus imperialis Hope, 1843
|
中名 喙鳳蝶、金帶喙鳳蝶、帝王喙鳳蝶、天狗鳳蝶
|
分類 鳳蝶科(Papilionidae),鳳蝶亞科(Papilioninae),青鳳蝶族(Leptocircini)
|
特徵
雄蝶展翅約9-11cm,雌蟲約12-15cm,頭、胸背側呈深綠色,腹側呈鮮綠色,腹部呈褐色而 鑲有綠色鱗。雄蝶前翅略呈三角形,前緣彎曲而呈明顯的弧形,翅頂尖而向外張出,外緣呈小鋸齒
狀。後翅各翅脈末端突出,M3脈特長而形成一匕首狀尾突。雌蝶前翅翅頂不向外張出,使外緣近 於直線狀。後翅M1、M2、M3脈末端均有長尾突,M3尾突最長,頗為挺直,M1尾突次之,向後彎
曲呈鉤狀,M2尾突短而形若棘刺。雄蝶前翅中央有一暗色彎曲斜線,其外側鑲有明亮的綠色或黃 綠色邊,斜線內側密佈深綠色鱗,外側則是於淺綠色鱗上有兩條斜縱帶,帶內綠鱗稀疏而呈褐色。
外緣內側另有一縱走褐色細條。後翅中央有一彎曲的縱走暗色線由前緣延伸至肛角前方,暗色線內 側密佈深綠色鱗,外側於前半部有一前窄後寬的黃色斑帶,後半部則鑲有白線。黃斑與白線的外側
底色黝黑,而在其後半部有灰白鱗成帶狀散佈。翅外緣於Rs、Sc+R1室及肛角附近有小黃斑,其餘 部分則有綠色線紋。M3尾突底色黝黑,中央散佈有綠色鱗,末端呈橙黃色。雌蝶前後翅斜線內亦
呈深綠色,但前翅斜線外之暗色帶消減,且其兩側由鮮明的泛粉紅色或紫色的灰白鱗形成帶紋,暗 色帶間的部份則散佈有綠色、黃綠色或淺橄欖色鱗。後翅斜線外側有大片灰黃色或灰白色斑塊,只
有中室端形成一暗色細條,斑塊前寬後窄,後緣並呈尖齒狀,近肛角處呈橙黃色。斑塊外側黝黑而 有灰白鱗形成的模糊帶紋。Sc+R1、M1、M2室末端及肛角處有淺色斑,M3、Cu1室則有綠色線紋。
尾突黝黑而中央有綠鱗散佈,M1尾突末端呈鮮黃色,M3脈末端呈橙黃色。雄蝶前後翅斜線內側均 呈淺綠色,斜線外側於前翅呈磚紅色而有兩條黑色縱走細斜條,外緣黑色,其內側有一黑色細線,
後翅則前方黃斑帶變為磚紅色且較背面大,外緣之黃斑均呈磚紅色。綠色紋則擴大,尤以黃斑外側 為著。雌蝶前翅斜線外側之淡色部份呈灰白色,後翅斜線外側的淡色斑呈灰白色或黃白色。
|
分布 錫金、尼泊爾、泰國西部、寮國、越南、緬甸北部、湖北(神農架)、廣西、四川。本種各亞種之地理界限並不明確。
|
棲地與生態 本種分布於尼泊爾、緬甸北部、華西及華中之1000-3500m之闊葉林。飛行迅速,僅
活動於櫟林帶之樹冠層,一年二世代,雄蟲多半活動於獨立山頂之開闊地,並具有顯著之領域行為,
Okano(1983)首度描述其幼蟲,化蛹期為九月,成蟲羽化期則為隔年的五月至六月, Collins et
al.(1985)所著紅皮書引用Ghosh et al.(1983)、Munroe(1961)及Okano(1983)之報導,認為本種之寄主
植物為瑞香科(Thymeleaceae)之瑞香屬植物(Daphne)。據五十嵐(1987)之記載與飼養,本種蝶類之寄
主植物應為木蘭科(Magnoliaceae)之滇藏木蘭(Magnolia campbellii)。根據 Igarashi(1987)在印度的觀
察,本種的卵呈扁球形,色呈淡桃紅色,產於寄主植物葉表中肋上,幼蟲棲於葉表,一、二齡呈褐
色鳥糞狀,三齡以後呈綠色。成熟幼蟲形態類似劍鳳蝶Pazala屬,但胸部背方之刺突不明顯。化
蛹於枝上,蛹呈綠色,其中胸背側有大型圓錐狀突起。
|
保育現況 本種分布雖然廣泛,但由於棲息地局限於小型塊狀區域,因此極易受到破壞。雖然目前並無明顯的數據支持伐木行為對喙鳳蝶屬生存的影響,但是尼泊爾等鄰近地區遭受大面積砍伐的櫟林帶中,有不少地點曾有喙鳳蝶的採集報告。此外,喜馬拉雅低地居民以火耕方式進行農業栽種,亦對喙鳳蝶的生存造成威脅。喙鳳蝶之雄蟲易受青綠色物體所誘引,因此極易捕獲。相關資訊請參照趙及王(1996)、白、王及陳(1996)、白及王(1998)等。本種目前為CITES附錄一物種,亦為IUCN紅皮書中之R級物種。
|
註 註一:部份學者認為本屬應屬於獨立之喙鳳蝶族(Teinopalpini)。
註二:五十嵐(1979)認為中國境內之族群屬於喜馬拉雅亞種T. I. Himalaicus Rothschild,而周(1994)
認為北方的族群屬亞種T. I. Imperatrix de Niceville,南方的族群則屬於指名亞種T. I. Imperialis
Hope。由於本種的季節、地理變異均未經詳細調查,其亞種劃分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