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定手冊 >>  保育類昆蟲鑑視參考圖冊 >> 內容瀏覽
學名
Troides magellanus (Felder & Felder, 1862)
=Troides magellanus sonani
Matsumura, 1931, nom. Nud.
=Troides magellanus sonani
Matsumura, 1932
=Troides magellanus sonani
Matsumura, 1931, nom. Nud.
=Troides magellanus sonani
Matsumura, 1932
中名
珠光鳳蝶、珠光黃裳鳳蝶、蘭嶼翼鳳蝶、螢光裳鳳蝶
分類
鳳蝶科(Papilionidae),鳳蝶亞科(Papilioninae),裳鳳蝶族(Troidini)
特徵
大型鳳蝶,雄蟲翅展約15-20cm,雌蟲翅展約20-25cm,頭黑色,胸部黑色,前方有一 紅色細環,翅基附近有紅毛。雄蟲腹部呈灰黃色至暗褐色,而於側面有一列黑點;雌蟲則呈灰白色。 雄蟲前翅狹長而外緣平直,雌蟲則前翅較為寬闊,後翅形狀頗圓。雄蟲外緣頗直,只輕微呈波狀, 雌蟲則明顯呈波狀。雄蟲前翅底色黑色,翅脈兩側有黃灰色鱗片散佈,後翅則除了翅緣之外由大面 積金黃色斑所填佔,其外側在各室均內凹而形成顯著的鋸齒。腹面色彩斑紋均與背面相似。後翅內 側反摺,內藏泛桃紅色的灰白色性毛。背、腹面的金黃色斑依角度不同可泛出閃亮的紫、綠、藍等 不同色彩的珍珠般螢光而著稱於世。雌蟲翅底色與雄蟲相同。前翅的黃灰色鱗更形發達,且後翅的 金黃色斑分為不連續的兩組。一組近於翅基,由中室斑與各室基部的小斑共同組成;另一組位於亞 外緣處,由Rs至Cu2各室的一系列大形鉤狀紋排列成弧形組成。
分布
在台灣,此蝶僅產於東南部的離島蘭嶼,偶有報導自綠島的採集記錄,是否為該島固有則十分可疑,可能為偶產性的迷蝶。蘭嶼島為本種分布的北限,另分佈於菲律賓的巴丹群島(Batan Islands)、巴布煙群島(Babuyan Islands)以及呂宋(Luzon)以南至岷答那峨(Mindanao)之間各島。
棲地與生態
此蝶於蘭嶼地區此蝶成蟲全年皆可見到,但主要發生於每年3-4月出現,及9-10月間。 幼蟲以港口馬兜鈴(Aristolochia zollingeriana Miq.)為食(濱野,1987;李,1990;林,1994;鄭等, 1996)。。卵單獨產於寄主葉背,卵呈球形,橙黃色。幼蟲體上有圓錐狀肉質突起,體底色呈暗紅 褐色,第三腹節後側有一白色環帶,下粗上細,第四腹節由側面至背面有一寬福的白斑。終齡幼蟲 體底色轉為黃褐色而有模糊的黑斑,初期亦棲於葉背,老熟幼蟲有啃咬木質化莖,致使寄主上半部 枯死的習性。蛹的腹部背側有成對的稜突,化蛹於寄主植物莖上或附近之其他植物體上。過去部份 文獻中記載蘭嶼產族群取食之卵葉馬兜鈴(A. tagala Champ),已由植物分類學者侯定(現職於荷蘭萊 登自然史博物館)確認為日據時代所採港口馬兜鈴標本之誤定。相關生態資訓可參照白及王(1998), 有關臺灣產馬兜鈴屬植物之分類修訂請參照臺灣植物誌第二版。
保育現況
本種為珠光鳳蝶分布範圍之最北限邊緣族群,在保育生物學上具有重要之意義,除先前由陳(1987及1988)主持之計畫外,目前尚有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組人員進行長期之復育計畫。本種在早年曾被視為蘭嶼之常見種(陳,1987及1988),但目前蘭嶼產族群由於棲地長期面臨開發壓力與急速劣質化、與小型種紅紋鳳蝶之競爭、羊群放牧及非法捕捉(陳,1987及1988)而有瀕臨絕滅之虞。
註一:Tsukada&Nishiyama(1982)認為珠光鳳蝶具有三個亞種,即呂宋島之原名亞種megallenus Felder & Felder, 1862、蘭嶼亞種sonani Matsumura, 1932以及岷答那峨島亞種apoensis Okano & Ohkura, 1978。Haugum & Low(1985)則認為整個菲律賓群島所產族群皆屬原名亞種,但蘭嶼產則為 特有亞種sonani。此亞種名在使用上曾有歷史性的困擾。松村松年於1931年首先描述臺灣紅頭嶼(即 蘭嶼)產珠光鳳蝶,並提及其不產於臺灣本島且與臺灣產黃裳鳳蝶為不同種,但松村在1931年所提 出的sonani乃未符合國際動物命名法規(ICZN)之裸名(nomen nudem)。松村在1932年重新發表 sonani這個亞種名並使其合法。隨後,sonani即被Zeuner (1942)及Okano & Ohkura (1959)所沿用。 白水 隆於1960年指出sonani Matsumura, 1931為不合法名(但白水未注意到松村在1932年將sonani 重新發表使其合法),此觀點隨即又被Okano & Ohkura (1978)、Ohya (1983)及Shirozu (1987, 1992) 所採用,導致臺灣產族群學名的混亂。本圖鑑採用Haugum & Low之觀點,將sonani之合法發表 年代訂正為1932年。此外,經作者檢查大量菲律賓各島產珠光鳳蝶標本後,發現各島之雌蟲斑紋 變異極大且無島間之穩定差異,因此本圖鑑僅將蘭嶼產珠光鳳蝶視為原名亞種之蘭嶼島族群。 註二:D'Abrara(1992)曾認為臺灣產族群可能來自於商業性之人為引入,此種謬誤可能肇因於其對 東方區蝶類資訊不足所致。Haugum & Low (1985)亦質疑D'Abrera對日治時期臺灣蝶類採集活動認 識不清。

珠光鳳蝶之雄蟲成蟲

珠光鳳蝶雄蟲後翅之珍珠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