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定手冊 >>  保育類昆蟲鑑視參考圖冊 >> 內容瀏覽
學名
Atrophaneura horishana (Matsumura, 1910)(圖158)
中名
曙鳳蝶、桃紅鳳蝶
分類
鳳蝶科(Papilionidae),鳳蝶亞科(Papilioninae),裳鳳蝶族(Troidini)
特徵
大型鳳蝶類,展翅12-18cm;雄雌均無尾,頭部背側黑色,顏部紅色,胸部背、腹兩面 呈黑色,側面呈紅色,腹部背側呈黑色,腹面紅色間有黑色橫條,側面並有一列黑斑。翅面寬闊, 後翅外緣呈大波浪狀。雄蟲前後翅底色均為具有藍黑色光澤的黑色,後翅內緣反摺,內呈黃灰色, 並具有白色綿狀性毛。翅腹面前翅底色呈淺灰色,於中室內有四條暗色斜紋,各翅室中有暗色橫條; 後翅內半部藍黑色外半有大片桃紅色區,其內於M1、M2、M3及Cu1室各有2枚黑斑。雌蟲體型較雄 蟲為壯碩。前翅底色呈黃灰色,中室及各翅室中有暗色條,後翅底色同於前翅,而於外側腹面黑斑 之對應位置有黑色斑;腹面斑紋色彩類於雄蟲,但色調稍淺。
分布
台灣特有種,產全省海拔1000-2500m之亞熱帶闊葉林至暖溫帶針闊混合林內,以太魯閣國家公園、梨山、畢祿溪、武陵及濁水溪上游一帶最為常見。
棲地與生態
本種成蝶於初夏羽化,常成群於蜜源植物如冇骨消及海洲常山上訪花,或於高空及樹 冠上滑翔,幼蟲以異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及大葉馬兜鈴(A. kaempferi Willd.)為 食。一年一代,卵產於寄主植物葉背 (五十嵐,1979) ,或附近之其他物體如枯枝、樹幹、岩石上, 卵呈呈黃色,上有由雌蝶分泌物所形成之顆粒(徐等,1986;林,1994;徐,1999)。幼蟲體有細長圓 錐狀肉質突起,體底色呈灰黑色或淡黑色,上有暗紫色條紋,第三、四腹節體側有斜走白帶,第四 腹節有四枚白斑。本種各季無明顯之休眠態,寒冬時以初齡、中齡幼蟲狀態度過,12月份及1月 份仍可見至卵及一齡幼蟲(徐等,1986)。成長之幼蟲常棲於寄主植物附近之其他物體上,化蛹時間 則於春季進行,蛹通常見於寄主之莖葉或附近之植物枝葉上。
保育現況
本種雖尚稱常見,但公路旁之定期除草及噴灑農藥行為可能將迅速使族群大量消退。本種於標本市場上之價位不高,但因國際昆蟲標本交易市場需求量仍大,常可見本地民眾或日本採集者大量收購與採集。對局部族群可能造成某種程度之影響。

訪花中的曙鳳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