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asakia charonda formosana Shirozu, 1963(圖161-166)
|
中名 大紫蛺蝶
|
分類 蛺蝶科(Nymphalidae),小紫蛺蝶亞科(Apaturinae),小紫蛺蝶族(Apaturini)
|
特徵 大型蛺蝶,展翅12-17公分;雄蝶翅表黑褐色,各室有白褐色斑,前後翅中央有紫色金屬光澤、內有白斑;肛角有紅斑;反面淺灰褐色,前翅中央黑褐色,散佈白斑,白褐色斑位置與翅表相同,肛角有紅斑;雌蝶翅形較大,翅黑褐色,無紫色金屬光。
|
分布 本亞種曾廣泛分布於臺灣中北部中低海拔山區,但目前僅零星產於中海拔山區。其它亞種則分別分佈於日本本州、北海道、中國及朝鮮半島。
|
棲地與生態 本種幼蟲攝食榆科之沙朴(Celtis sinensis),成蟲出現期為五至八月,一年一代,多半棲息於寄主植物附近,成蟲具有高度領域性,幼蟲於寄主植物週邊之落葉下越冬。相關之生態資訊請參照濱野及李(1999,未發表論文)。
|
保育現況 本種目前除棲地破壞造成族群大量減少外,人為過度獵捕為近年來族群衰退的主因,由
於本種成蟲極易以腐熟水果誘引,越冬幼蟲又多聚於樹下之落葉層,故職業採集人通常可在發生尖
峰時刻採集數量可觀之個體,此舉對於分布狹隘並對棲地選擇嚴苛的蝶種來說,將造成致命的影
響。此外,臺灣中低海拔山區聚落居民習於將垃圾及建築廢棄物任意傾倒,加上道路工程養護單位
之不當施工,亦對越冬幼蟲造成嚴重之傷害。Baillie and Groombridge (1996)將本種列為LD級(降
險物種),此種評估可能來自於對中國或日本族群之觀察,然而本島之亞種仍飽受人類活動威脅,
應予保育。
|
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