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Formotosena seebohmi (Distant, 1904)(圖168)
|
中名 台灣爺蟬
|
分類 蟬科(Cicadidae),蟬亞科(Cicadinae),爺蟬族(Gaeanini)
|
特徵 本種為臺灣最大型之蟬類,翅展約15cm,與一般臺灣產蟬類極易區分。頭部綠色或黃綠色,兩眼間具黑色寬橫帶,單眼淺紅色。中胸背板綠色,前緣具有四個倒園錐形黑斑,胸部背面具有帶藍色光澤之淡綠色紋其前、後翅底均為藍黑色,具綠色光澤與斑紋,前翅中具有白色帶紋,前翅背面有黃綠色斑紋。腹部黑色,被短毛,背辦蓋住鼓膜,腹面及足皆為黑色。
|
分布 根據文獻及近年之採集記錄顯示,本種曾分布於臺灣之中南部,如南投埔里、嘉義阿里山、水車寮(Shuisharyo)、竹崎(Chikutoge)、扇平、六龜、甲仙及恆春山區,鮮有北部如臺北深坑及新竹之採集記錄。另外周等(1997)及雷(於陳,1998)中指出本種亦分布於江西、福建(崇安、上杭)及海南島。
|
棲地與生態 由於本種採集量極少,因此無從對其棲地生態需求提出描述,僅之多半分布於原生闊葉林中,Kato(1932)曾記錄其蟬蛻形態,並於1956年進一步記錄本種之鳴聲為連續聲響。生態習性或可參照一般大型蟬類之習性。
|
保育現況 本種之採獲量極少,因其採集不易,可能暫無立即之商業捕獵壓力,但低海拔森林之開發可能對其族群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
註 註:野生動物保育法彙編及部份書籍可能依據Matsumura (1907),將本種之種小名書為siebohmi,然而依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本種之種小名拼法應根據Distant (1904)之原始文獻訂正為seeboh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