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定手冊 >>  保育類昆蟲鑑視參考圖冊 >> 內容瀏覽
學名
Pyrops watanabei (Matsumura, 1913)
=Fulgora (Hotinus) watanabei Matsumura, 1913
中名
渡邊氏長吻白臘蟲
分類
蠟蟬科(Fulgoridae),蠟蟬亞科(Fulgorinae),提燈蟲族(Laternarini)
特徵
本種為大型同翅類昆蟲,身長(含頭部突起)約4-5cm,翅展約5-7cm,頭部具有明顯特異之棒狀隆起,尖端城球形,此凸出之球狀物和兩複眼略呈等腰三角形。前翅呈黃綠色,翅面上有黑及褐色斑點。腹部背面稍呈白色。全體被覆白色蠟粉。另一亞種-白斑長吻白蠟蟲與原名亞種之區別在於後翅外緣至亞外緣具有寬闊之黑色帶,但原名亞種則無。
分布
根據文獻記載,渡邊亞種ssp. Watanabei分布於臺灣、中國(廣東及福建)、白斑亞種ssp. Atroalba分布於臺灣及越南北部。
棲地與生態
本種多半於夏季至秋季被發現於低海拔之闊葉林中,成蟲多半停棲於大戟科烏朻Sapium sebiferum (L.) Roxb.及白朻S. discolor Muell.-Arg.之樹幹上,成蟲善飛及跳躍,但其若蟲生態、形態與棲地需求則尚未確認。與本屬近似之斑衣蠟蟬屬Lycorma,其成蟲產卵於寄主樹幹上,若蟲則聚集吸食寄主葉柄或嫩枝汁液為生。
保育現況
本種之分布範圍狹隘,雖無經常性之商業捕獵壓力,但因其成蟲常呈集中之小個體群活動,因此極易因採集與棲地破壞造成局部快速滅絕,加上中低海拔森林之破壞,本種之中南部族群目前已不常見並缺乏近年之採集記錄。至於白斑長吻白蠟蟲,除模式標本外,僅有極少數未證實發現於中部之採集記錄。其生物學資訊極為缺乏。所謂兩亞種極可能僅為個體之變異。
註一:本種之屬名於野動法附錄及多數中文圖鑑上皆使用Fulgora,但因Fulgora應限用於新熱帶 區種類,故於本圖鑑採用Pyrops為其合理屬名。 註二:本種於一般圖鑑上所示之個體皆屬於原名亞種,其模式標本分別採自臺灣南部之Hoozan(鳳 山)及Kasempo(甲仙),但目前多半發現於北部山區,另一"亞種"-白斑長吻白蠟蟲Pyrops watanabei atroalba (Distant, 1918)(圖示參照Nagai and Porion, 1996)亦產於臺灣中北部,其模式標本採自 Hori(埔里),並分布於越南北部,與原名亞種之地理分布界限及分類關係尚待研究與檢討。

渡邊氏長吻白臘蟲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