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軟體動物的物種數目高達十二萬種,在人類的歷史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牠們一直是人類經濟利用的對象,除了養殖食用及漁撈利用外,優雅多變的造型及色彩豔麗的外殼等,都是人類競相希望擁有及蒐藏的對象。隨著人類對貝類的認識與開發,有的種類已經開始面臨銳減的災難,甚至於瀕臨絕種或已滅絕的命運,幸好一九七三年國際間開始呼籲簽署《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簡稱為CITES》,希望能建構一有效的防護網,以減緩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第一層級附錄中(CITES Appendix
I),所羅列的貝類有兩大類﹕一是分布於北美洲的淡水性真珠蚌類﹔另一類是只棲息於夏威夷歐胡島的夏威夷樹蝸屬。第二層級附錄中(CITES
Appendix II),所羅列的珍稀貝類則有南亞蝸牛科的綠巴布亞樹蝸、所有產於紐西蘭的彩釉蝸牛科、鳳凰螺科的女王鳳凰螺、以及雙殼綱的硨磲蛤科。雖然台灣只有硨磲蛤的分布,但是為了讓國內相關人員對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所羅列的貝類,有全面性而完整的認識,經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物館吳錫圭教授的協助,獲得美國各大博物館的同意,得以商借有關羅列於《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中的珍稀貝類標本,經筆者前往美國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陸續研究及拍攝商借來的標本,因此才有本書的面貌。
本書登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係依據一九九七年六月由CITES網站所下載的文件,所羅列的二十七種雙殼綱及十二種腹足綱貝類,分別就英文俗名、外殼特徵、地理分布、模式記錄及同種異名等方面,詳細介紹,以供參考。期望以此建立我國對野生動物保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