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軟體動物(通稱貝類)與人類的關係,自古以來就相當密切。貝類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我們從臺灣前十五種漁獲產量的排名中,有四種是屬於貝類,其中居首位的也是貝類,就可以知道貝類的重要性。雖然貝類對於臺灣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相對的我們對於經濟性貝類的關注與專書的出版,實在有限。自從民國五十三年農委會的前身「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出版了《臺灣經濟性貝類的調查》一書以來,就不見有相關的專書出版。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工業化造成的環境壓力、國際經濟領海域觀念的擴張與發展,我國漁撈地點處處受到限制﹔但是伴隨而來的卻是臺灣養殖性經濟貝類的長足發展與突破,方足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
隨著我國經濟的大幅成長,進出口貿易逐年增加,以及可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今天,市面上已經有不少進口的食用性貝類:如象鼻蚌Panopea
generosa (Gould, 1850)、歐洲牡蠣Ostrea edulis Linnaeus,
1758、紐西蘭殼菜蛤Perna canaliculus (Gmelin, 1791)、智利刀蟶Ensis
macha (Molina, 1782)、似鮑羅螺Concholepas concholepas
(Bruguiere, 1792)、赤貝魁蛤Scapharca broughtonii (Schrenck,
1867)、優雅海扇蛤Chlamys delicatula (Hutton, 1873)、櫻桃寶石簾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innaeus, 1758)、墨西哥大簾蛤Tivela stultorum
(Mawe, 1823)、赤金鮑螺Haliotis ruber Leach, 1814、南非鮑螺Haliotis
midae Linnaeus, 1758、北寄貝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
(von Schrenck, 1862)、衝浪馬珂蛤Spisula solidissima
(Dillwyn, 1817)等多種(Lan 1997)。隨著進口量的增加及需求的多樣化,進口食用貝類的種類與數量將會持續增加。
本書選取產於臺灣常見的二十種腹足綱及十八種雙殼綱等經濟性較高的食用貝類,作有系統的整理﹕由分類地位、外殼特徵、生態環境、地理分布以及該科貝類在臺灣的研究等方面,作整體的分析,以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