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 Achatina fulica Bowdich, 1822非 洲 大 蝸 牛
|
中文俗名 露螺。
|
英文俗名 African Landsnail。
|
分類 腹足綱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瑪瑙蝸牛科Achatinidae
|
外殼特徵 殼中大型,是臺灣目前最大的陸蝸,螺塔高但縫合線不明顯。殼黃褐色上有不規則的咖啡色條紋。腹足為黑褐色,也有白化的種類。大部分的非洲大蝸牛殼長為七或八公分,但也可達十五到十七公分。
|
生態環境 非洲大蝸牛是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所以喜歡在下雨及夜間活動。夏天或沒雨水時,會躲在陰涼的地方,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假口蓋),只餘一個小孔來呼吸,然後再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等到環境轉好後再出來。非洲大蝸牛一次可以產下三十到七百個卵,所以繁殖很快。
|
分布 非洲大蝸牛與福壽螺一樣,是為了供食用才引進國內,丟棄後造成農業的損害,現在臺灣各地均有分布。
|
備註 常在下雨或早晨、傍晚有露水的時候出現,故俗名為露螺。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Bowdich, 1822在一九一八~一九一九年,由在臺的日本技師下條久馬一自南洋引進,作為養殖食用,但由於繁殖太快,飼養者眾,被棄置於野外,而造成很大的農害,是相當值得警惕的環境與生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