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部份研究者為訂立變種或新學名組合所採用的形態特徵穩定性不足(如花色、擬角有無、果冠形態與果實肩角上的表面構造);(4)
自該屬由林奈(1737)建屬開始至今,至少已有164個左右的種級分類群(包含已被處理之同物異名)被描述發表,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物種被分別描述自中國、蘇俄遠東地區、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然分散存於各地區的模氏標本皆未被全面性地詳細比對與考證過;(5)
菱屬的模氏種--菱(T. natans L.)與紅菱(T.
bicornis Linn. f.)、四角菱(T. quadrispinosa
Roxb.)、二角菱(T. bispinosa Roxb.)以及日本菱(T.
japonica Flerov)等種有著歷史性的混淆,或依作者意見不同有不同的合併或地位(status)調整。然部份作者又經常發表與他種種小名完全相同的變種小名,造成分類歷史判別的困擾;(6)
部份作者對形態特徵的詮釋不一,特別是腰角(lower horn)與擬角(pseudohorn),經常被統稱為「角」,其它發育來源不同的表面突起如雄蕊座突(deformed
scar of stamen)以及花瓣座突(deformed scar of petal)亦被混淆,以致鑑定與學名的混亂;(7) 許多植物誌與文獻的異名表(synonymy)引用未依國際植物命名規約處理,造成對分類歷史的誤判與一再的錯誤引用;(8)
雖有學者已進行菱屬植物的形態數值分析與變異觀察(如Flerov(1925, 1926)、Vassiliev(1949 in Komarov,
1965)、Staszkiewicz & Wojcicki(1979)、Chung et al. (1987)、Kadono (1987)、Tzvelev(1993)、于丹(Yu,
1994)、熊治廷等(Xiong et al., 1985)),但根據局部地區之材料僅能判別該地有多少不同的分類群,卻無法判定其分類地位與歸屬是否正確。 種檢索表 |
|||